2019年该不该远离无效社交?

无效就是无用,这种交际越多就越浪费时间和生命,还不如看看书,岀去旅旅游,或者单纯的发发呆。当然年轻人还是多出去玩玩交交朋友谈谈恋爱,年纪大了就不必要了。您说呢?

我感觉不应该远离社交,多些交际还是很不错的,毕竟多些交际多条路吗?交际,能使人与人之间距离拉进,增进感情。好多事情有可能因为有过交际就会迎刃而解,良好的社交还是保持下去比较好。

社交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面对面的沟通比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不见面”的沟通方式更为有效。建议缩小“朋友圈”,把精力放在与有价值的人、有价值的沟通方式上。

附:为什么面对面的沟通更有效

人们常用“波长对上了”,来形容两人特别投契、交流自如的那种感觉。最近神经科学家发现,这种说法还真有些科学道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Greg Stephens和 Uri Hasson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可测量大脑血液流动情况变化),同时监测讲述过程中讲述者和收听者的大脑活动。他们发现,说和听使用的是大脑中相同的神经子系统,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同一时间,讲述者和收听者的大脑活动区域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两者的大脑活动出现了同步现象。根据fMRI扫描后对受试者做的调查,研究人员还发现,扫描结果中有复杂的神经反应的相互作用,对应着两人对故事有共鸣,就仿佛语言连结了两个受试者的大脑。论文发表于7月27日的《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这个发现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能“对上波长”,因为大脑同步是沟通顺畅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把检测到的大脑活动区域与人们的语言相联系时,其具体功能显得并不明确。不过这个发现支持了心理学家的“互动语言同步”(interactive linguistic alignment)理论,也就是说,通过语言交流的人会由于共享概念基础而变得亲近。

研究者说,如果我说“你想要咖啡么?”你会说“好的,两份糖”。你不会说“好的,请放两份糖在我们之间的盛着咖啡的杯子里”。“人们共享同样的词项、语法结构和前后文框架。而这些不仅仅是抽象的发生的,确确实实是在大脑中发生的。”

研究者并没有测试电话通话或视频聊天中对话双方的脑部同步情况,但Hasson猜测“面对面的交流中同步会更强”。

研究者还认为,对话应该会产生比讲故事这种单方面讲述更强的大脑同步,下一步他们将对深入交谈、而不是讲述或倾听长故事的人们进行大脑扫描。不过在这之前,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会先对沟通失败的情况作调查。

社交主要分为两种:熟人之间的社交和陌生人之间的社交,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成为熟人。是否离开无效社交,需要思考以下三点:

1)是否对无效社交有非常清晰的定义,要知道,有效社交都是源于无效社交的,但前提是要混对圈子,要保证圈子的质量。与其远离无效社交,不如远离无效的圈子。

2)玩微信玩的比较深入的,如果像我一样有两个微信号,有近万好友,有近千个微信群的,其中80%的好友基本上都没有主动直接联系。但毕竟我是营销教练,分享的相关营销内容可能对他们有帮助。当然,他们时不时也会主动找我。在那么多的微信群里,我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无效社交,但很多有效社交又都是源于这些微信群的无效社交。

3)还得看无效社交的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如果是网络社交还好一点,同在一个圈子里,潜水就可以了。但如果是线下面对面社交,那么一定要考虑社交价值,即投入的成本与带来的回报做对比分析,做好择优选择。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是职场新人,多多参加高品质的圈子中的无效社交,从当茶倒水的服务做起,要知道跟对人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是职场老鸟,那一定要有选择性的参加社交。但不管是新人还是老鸟,社交是否有效,看是否有价值,近期的和远期的都要考虑。

社交这个话提贯穿人的一生,尤其对于中年人来说,求生存,求发展,求升职,求幸福生活等等都需要会社交。

本人以前在厦门工作那会,刚开始跑业务什么人都去认识,开店的,开工厂的,上班族,跑业务的,什么人都认识,名片好几百张,手机联系电话1千多个。过年回来都挨个拜年,或电话或见面。当时总以为多个朋友多条路。

直到后来离开厦门到了其他城市,自己开了店,人群虽然也变了,但也明白有些人光联系光走走没多少意义,年轻人应该知道哪些圈子适合自己,哪些人们对自己,自己对对方有意义。虽说行行出专业,但是圈子更重要,要么自己创建一个圈子,要么融入一个圈,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圈。

就本人想法,本人是极力不认同参与那些意义的社交的,除非你真的家财万贯,人生可以无所事事,倒是可以消耗日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该不该远离无效社交,既然自己已经明确是无效社交,那么如果没有远离的话,那是因为自己也没有有效社交,你很担心远离所谓的无效社交之后,自己就连社交都没有了,只能孤独地存在了,那是你更害怕的事情;如果你有所谓的有效社交的话,那自然也没有时间去无效社交了,有效社交你肯定很自然多花时间去参加了,不会吧,你不会是知道有有效社交,但自己实际上却投入到无效社交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吧?那是多么纠结痛苦的事情啊,就好像明知道有好吃的菜不去吃,却吃了很多难吃的菜,然后还问大家说,我该不吃难吃的菜吗?这个问题往往是不用问的,有好吃的菜,谁会选择难吃的菜呢?如果没有好吃的菜,那么为了不饿死,难吃的菜自然也要吃的,即使你下决心不吃,也很难真正做到的,社交,交往是所有人的需要,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际交往是几乎无法生存下来的,如果没有有效社交,那么无效社交往往也会继续参与的,不管自己的感觉多么不好,还是会继续无效社交的,因为有社交,即使是无效的社交,也比完全没有社交好太多了,即使相互伤害,人也是需要人际交往的,即使交往感觉很无效,很难受,也还是会继续社交的。

最好的做法,自然是主动找到有效社交,有自己开心的人际关系,有好朋友可以在一起玩耍和相处,那么相对来说,也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无效社交,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效的,花在有效社交的时间多了,那么很自然地花在无效社交的时间就很少了,而不是勉强和逼迫自己放弃无效社交,因为勉强也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有效社交可以选择的话,无效社交自己也是很需要的,勉强自己的话,会过得很纠结和难受。

还有一个可能性是,你觉得无效社交的,可能是你本身就不懂社交,社交本身就有对人的观察了解的意义,还可以观察学习别人的人际交往方式,很多时候社交之中都是可以学到很多人际交往的能力的,只不过你自己可能也不懂,不知道该怎么跟人交流,让别人感觉愉悦,可以理解和共情别人,这些自己本来还没有学会,所以很多社交你可能都会觉得是无效社交,也许对于懂的人来说,你说的无效社交之中,也有挺多有效社交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微信里的人越来越多

真正能说话的却没有几个

以前专门到楼下喊你出去玩的才是好朋友

现在朋友圈约人,如果约到的才算真朋友

以前要见过很多次面,聊过很多次天

再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相交

现在,见过一面就可以加个微信

然后

任由那个头像随着时间逐渐的下沉

最后仅靠着朋友圈维持着浅薄的联系

现在大家都三天可见了

都没有什么浅薄的联系了

一切都随缘了

而且人人都孤独

想诉说

又怕没有人倾听

活在别人的眼色里

都忘了

朋友圈

只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

2019了

你的朋友圈还在更新吗

人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动物

把自己的朋友圈锁的死死的

却喜欢看别人的朋友圈

揣测对方的生活状态

但是后来慢慢会发现

你不更新朋友圈

就在这个圈子里面

慢慢就会隐形了

甚至会有朋友问我

是不是换了微信号

我只能给朋友们挨个点赞

找点存在感

人际关系到了最后

是不是无关紧要的人

就给无关紧要的人删除

社交网络

没有存在感

是不是就等于消失了?

到了我这个年纪

朋友圈里一定会有几个同龄的

永远无法更新朋友圈

真正消失的朋友

我没有删掉他们

有时候会点开他们的头像

看看时光停滞的那一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别人记住

就像电影里面说的

被所有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我不想被遗忘

更不想在自己忘记的时候无迹可寻

比起微信的朋友圈

我更感谢QQ的一个功能

照片回收站里

我找回了一段回不去的旧时光

跟当时的好朋友搂在一起拍过的照片

可以留存跟某人的聊天记录

一些开心的笑的扭曲的瞬间

以及不快乐的丧到崩溃的瞬间

这些曾经珍惜的是以为会一辈子的人

随着时间慢慢的都走散了

从年少成长为青年

QQ空间到了朋友圈

朋友一路走一路丢

但我依然感谢

谢谢那些曾经时间交付于我的人

谢谢每个阶段的笨拙心绪

谢谢所有好的不好的

因为这一切才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我

2021-12-08

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