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冬天开暖风时,该用内循环还是外循环?如何正确使用暖风?

汽车使用暖风应以外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的切换以自动和手动空调区分。

汽车暖风是从车辆外部送入车内,想要有暖风仅靠内循环效果会很差。

暖风的来源是发动机冷却液在高温后循环形成,冷却水不断流经暖风水箱加热水箱温度,之后由鼓风机吹出自然风通过水箱进行加热,按照不同的温度设定与计算加热时间混入自然风调整温度后送入驾驶舱。

  • 这是汽车暖风的完整流程,风是由车外吹入车内所以需要使用外循环才能得到合理的温度,而内循环理论上只是利用鼓风机吹动车内的空气进行循环;不过内循环也保留了10%左右的缝隙保证车内空气流通,所以内循环也会有很少的暖风吹入车内。

但10%的进风量比例仍是很小的,长时间使用内循环会导致车内空气混浊、含氧量降低,长途驾驶总使用内循环人会有些昏昏沉沉的感觉,实际原因疲劳驾驶仅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缺氧。

在感受到不适后可以切换到外循环,通过自然风在车内的流动刷新一次车内空气的含氧量,不仅温度能快速升高而且头脑也会清醒一些,暖风的使用只要注意切换循环就好。


自动空调无需特殊操作,在设定好温度之后暖风送风会按照设定值自动调整温度,在达到设定值后送入车内的暖风温度并不会很高,只保留能够维持设定值的比例。

手动空调需按照实际感受调整,旋钮拧到什么位置暖风就会按照设定值持续送风,车内温度会越来越高导致车内燥热;在感觉不适后手动调整热量和送风量可以改变体感,适当使用内循环减少热风风量也是一种方式,注意别晕就好,供参考。


暖风小知识:如水温升高过慢暖风迟迟不能出现,原因一般为节温器损坏;环境温度太低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解决的方式可以在适当范围减少撞风面保证发动机能快速升温,注意别遮挡到进气口且要保留一定的散热风量。


冬季开暖风如果开内循环那么玻璃很快就会起雾,影像视线,影响行车安全。所以冬季开暖风需要打开外循环,车外的冷风比较干燥而且温度低有除湿的功效,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外循环。尤其在车辆刚刚启动的时候,必须开外循环来减少玻璃雾化的情况。某些车型只要开启吹玻璃模式压缩机就会启动也是一个道理,压缩机启动后可以制冷、冷气可以快速除雾除湿气、玻璃更加清晰行驶更加安全。所以在冬季开启自动空调后可以手动关闭AC,节能。

至于如何快速提高暖风温度,燃油车暖风是通过获取发动机余热而来的。所以发动机水温决定暖风温度。某些新能源汽车暖风采用电制热,PTC加热,所以温度上升特别快。

燃油车只能从发动机保温上入手,例如可以把水箱前面遮挡上,尽量使发动机热量不扩散,同时减少冷却风量发动机温升能快一些。但是水温上升后尽量把遮挡物拿下来,防止发动机高温。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水温上升之前不开启暖风,因为开启暖风后发动机热量被迅速散发,升温反而变慢。但是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这么做,因为车辆启动后玻璃很快就会起雾,只能开启暖风除雾。

我们在冬季开暖风的时候正常应当使用外循环,这样可以让外部的新鲜进气进入车内,防止车内缺氧,也可以防止车辆玻璃内部起雾。而我们在冷车状态下最好先使用内循环,这样可以让车辆内部升温更快,等温度升高以后再切换到外循环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的汽车空调的内外循环使用是为了让我们车主根据不同的驾驶情况和环境来进行更换的,那么我们在各种情况下应该怎样来选择我们空调内外循环的使用呢?

我们在冬季使用汽车的时候,由于都是吹热风嘛,所以内外循环的使用,还是有特别的讲究的!

因为我们汽车空调内的热风是由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吸收发动机燃烧室的热量,由管道流到仪表台内部的暖风水箱内产生的热风

所以我们汽车在冷车启动时,由于需要让发动机尽快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也就是热车!所以我们在使用时需要尽量关闭热空调,如果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热空调的话,那么也建议大家用空调内循环,内循环可以防止外部较冷的空气进入车内!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冬季由于气温寒冷,我们平时驾驶车辆都是紧闭车窗的,所以如果长时间驾驶的话容易让车内空气非常污浊,所以我们在冬季使用汽车的时候还是需要对外循环进行一下切换,保证车内空气干净,提供较好的驾驶环境!

感谢楼主提问…

楼主你好…!

汽车在冬天使用暖风,首先应该将发动机启动,并进行一定时间的热车,当发动机温度上来,以后可以打开暖风,在这个期间首先应该的打开外循环,是为了把车内的冷空气,进行一定的置换,使用一段时间外循环以后,可以使用内循环。

冬季在车内使用暖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车内的空气流通,特别是在车里休息的时候使用暖风,一定要保持空气的畅通,最好是把玻璃开一点缝,如果车辆是在行驶过程中,跑高速或者是郊区空气较好的地方,可以使用外循环,如果是在城市呢,建议用外循环置换以后使用内循环进行加热。如果,是在车内睡觉的话,一定要把车停在空气流通的室外,不要停在密闭空间里,例如地下停车场这样的地方。

感谢阅读……欢迎加我关注……谢谢!

2021-12-27

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