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柳青现身辟谣“滴滴打车杀熟”?

近日,有用户反映称滴滴打车,同样的行程,iPhone用户比小米用户贵10%。同时,他表示,测试的两款手机设置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车型类型一样,也没有新用户补贴,但是费用贵的账户级别更高。

对此,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回应称,滴滴没有杀熟,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柳青微博上表示,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实际车费是由公里数、每公里计费、低速里程、优惠券等决定的,并在APP里有明确的公示。

从我个人对这一事件以及其他类似事件的了解来看,这事更像是一个误会吧,是当初在微博上爆料的博主在其不了解相关技术背景的情况下无意之间造成的一个误会。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此话不假。软件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来说确实是很难理解的,就算滴滴现在把乘车费用的详细计算方法和公式公布出来,估计大部分人也看不明白最后的费用到底是咋算出来的。柳青发的这个说明已经是用很通俗的方法来解释乘车费用到底是怎么计算的了,我看完大概懂了一点,但是也不敢说完全懂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最近扎克伯格因为“用户数据门”去国会接受质询,本来大众期待的是议员们对小扎展开精彩纷呈的盘问,没想到最后质询基本变成了小扎在给议员们做互联网基础知识的科普。有兴趣的可以去微博找视频看一下,那场面可以说是相当滑稽。作为国家精英的国会议员们对互联网行业和产品基本常识的了解几乎为零。

再有我们可以看一下滴滴这家公司是怎么对待乘客利益的。滴滴在保护乘客个人信息和人身安全方面推出了不少措施,像号码保护、行程分享、紧急求助录音等等这些是大家常用的。还有上个月推出的关怀宝安全服务,如果我们出事故住院了,滴滴会不考虑事故责任先全额垫付医药费,还会派专人定期来医院探望慰问,随时跟进提供帮助。在事故中我们遭受的损失如果保险公司不能完全赔付的话,剩余部分由滴滴补充保障……

如果一个公司采取了这么多措施来保障乘客利益,但是却又能做出“杀熟”这种事,我觉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公司的价值观是不是有点太分裂了,我感觉这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而且这事如果一旦坐实的话,对滴滴的品牌伤害会很大,对以后的发展也不利,滴滴还在筹划上市,应该不会冒险去做这种只看短期利益的事吧。

还有一点,如果真的有“杀熟”这事的话,工商部门、物价部门是不是早该介入了,现在好像也没听到这类消息。

所以个人认为,滴滴“杀熟”这事可能是个无意而为之的误会。

看完柳青的回答,加上自己使用滴滴打车的经历,正好可以回答此问题,毕竟作为一名滴滴的老用户,还是比较关心这样的话题。不过,说滴滴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之前,我觉得要先给大家解释下何为大数据杀熟?

不是因为相同起始点和目的地,两次打车的预估价不同,就是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就如柳青的微博中所说的一样,如果新用户和老用户打车的起步价不相同的,这叫大数据杀熟。

就像咱们平时住酒店一样,你是这家连锁酒店的常客,你现在来住的大床房是158元,这时候有一个新用户,和你住的同样大床房,空间、条件都是一样,并且双方没有使用任何的优惠,而他住的是138元,那这也可以说是大数据杀熟。

我也算是滴滴的一名老用户,妹妹是新用户,我俩经常晚上去我姐家吃饭,每次吃完饭回去打滴滴,看我俩打车的起步价都是13块。并且,我还发现了一个小技巧,我姐姐住的小区是沟自头新村,而他们小区中还有一个小区叫柏林·在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每次我打车到过去,目的地定位不同,价格也会不同,并且不同的时间点打车,价格也会有所不同。

就好比我上次7点钟从家打车过去,我定位的柏林·在线,因为价格比定位沟自头要便宜,当时,给我的预估价是21块多,但是,由于是下班点,路上有点堵车,红绿灯路口遇到的大多数都是红灯,当时下车的时候,结账是20块多的,要是我平时不堵车,一路顺畅的话,价格也就在18块钱。

其实,滴滴打车价格实际付款价格不同,和很多因素有关系的,例如:当时是否堵车、红灯等的时间长短、定位不同等等,并且滴滴打车每次的预估价和实际付款价格都不相同,实际付款价格一般都比预估价低。

我觉得出行价格有差异导致用户怀疑被“杀熟”这个问题,就像是买菜,这个菜多少钱大概有一个价格,然后根据时间会有一个小范围的浮动,还有根据你买菜的商家不同,会有价格的偏差,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心里自然有一杆秤来衡量价格是否合理。

如果说根据手机的型号、账号的新老程度来杀熟,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我每次加班回家,时间、路线不变,价格是差不多的,最多有个一两块钱的浮动。有一次朋友要去我家做客,用他的手机叫车,我发现路线、金额和我平常用的时候不太一样,当时以为是系统卡了,重新又定位了一次,还是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

仔细看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时间和坐车习惯的原因。因为每次加班都是到11点30多将近12点,那个时间段没有堵车情况,也不用考虑哪个路段需要计算低速行驶的价格,但是现在是下班高峰而且他是第一次走这个行程,我觉得滴滴应该是综合时间、路径、优惠券等多方面因素预计,价格才出现了偏差。

而且“预估价”只是给我们一个参考,最后结算的时候还是看实际里程数收费的,如果出现司机绕路、超出了合理里程数太多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投诉,如果说这是杀熟的话,有些牵强吧。滴滴作为网约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应该是有底线的,现在网约车发展的如火如荼,像我这样的苦逼上班族,约个车是很平常的事,滴滴不可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这么大一块蛋糕的。

谢邀!本人白天乘车老年免费,偶尔一、二次深夜打的也是打表计费。没有滴滴打车经历,不好乱评议。但我认为计价除了起始点目的地距离因素外,还应与是否高峰时间段堵车和红绿灯停车时间多少有关才合理。

滴滴的黑历史实在是太多了。滴滴司机不法行为层出不穷。

之前热搜的那个事件#女乘客遭快车司机骚扰#:网友孟婆女士《滴滴,今天我想和你谈一谈》的文章在朋友圈微博热传,网名“孟婆”女士称,滴滴优享司机企图性侵自己,男性滴滴客服听到一个女性用户被司机性侵未遂居然发出笑声。“孟婆”女士认为,滴滴用了12个小时为司机找借口,说对方司机身体不适,并辩称乘客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认为滴滴没有真正将公共空间的女性安全放在第一位。

太可怕了,但是滴滴几乎是所有人打车第一选择,我也发现了杀熟问题,的确是一样的起终点,预估价格不一样,她解释的很清楚,但是还是希望滴滴可以加强司机的监管,做得好一些吧!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杀大数据熟。

1.大数据杀熟:这是央视暴露的一个互联网住宿/买车票/日常消费典型案例。

是互联网服务公司根据消费者消费习惯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根据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博取商家与客户目标价格与期望价格之间的价差,从而谋取利益。

如商户提供服务市场价为1元,但商户平台结算价格基准0.5元,平台收入为基准导流费如0.05元+溢价提成

溢价=实际成交价—结算基准价。溢价越多提成越多即平台收益越多。如果客户不太介意折扣价时,平台尽可能提供小折扣,博取溢价提成。

2.滴滴有没有杀熟?

这个无法判断。

因为坐滴滴就是图方便+适度优惠。

适度优惠是和坐出租车相比,出租车计算租金=起步+跨城?+距离?+等车?+夜间?等要素综合计算。

这是滴滴基准价的基础。

对于客户来讲这个优惠有一个预期。

如果平台知道客户消费习惯,客观的讲存在这种可能。

3.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

互联网平台作孽太多(有意识的,有组织假冒伪劣骗,以及有意/无意漠视假冒伪劣骗),造成民众信任度低而又不得不信的局面。

同业恶意竞争和网络流言,应该是滴滴不得不出面澄清的原因吧!

如果没有第三方平台的监督,滴滴杀熟永远都是罗生门!

本人就在策划一个第三方平台力图倡导一个新的互联网营商文化。

有没有杀熟这个问题现在谁都没有证据证明,我们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看不惯的是滴滴的这种傲慢,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和努力,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支配地位,或者叫垄断地位吧,往往就会表现出一种傲慢。

这种傲慢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涨价、服务质量降低、对公众的质疑不发声,甚至是口出狂言,昨天就在悟空问答上看到一位号称滴滴讲师的人,把公众和司机的不满,比喻为无知的骂街,整篇文章当中透露着傲慢。

这些企业是靠谁捧起来的?不是司机和广大用户吗?怎么管司机和用户的质疑就是无知的骂街呢,所有人都成了泼妇,就自己很高贵吗?一个企业的讲师都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态,是谁给他权利这样讲?是他们公司的高层吗?

所以这些傲慢的企业,不是被别人打败的,是他们自己给对手制造的机会,竞争对手一定会在对他们众口一词的骂声中,快速成长!这个世界少了谁都照样转,我最不喜欢那些大公司,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好像少了他们,中国人就没有车坐,我敢保证他们倒了一个月都不用,新平台就会在全国各地开花落地。

现在说这样的话,有点马后炮,美团和高德都已经这样做了,成绩非常不错,我自己很少坐滴滴也不跑滴滴,每一次都还享受了优惠,但是周边朋友跑的不少,真没听说过一个司机说滴滴好,我们这边美团没落地,大多数的滴滴司机都已经注册了,人家的口号就是美团一落地就让滴滴无车可跑,你再牛的公司到了这样的地步,不该反省吗?

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在这里评论这些问题,纯粹是无聊,人家做一千个亿也不会给我们,人家亏死了,与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说多了又被那些喷子,说我们在这里冒酸水,但作为一个经营者来说,我觉得滴滴在危机公关处理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然他们是反面教材。

2021-12-28

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