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出车祸后,务工费及工资该怎么索赔?

被小轿车撞了,小轿车全责。

谢邀回答:根据《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了如下(1)机动与非机动车人与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民事赔偿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以体现对交通弱势群体的保护。(2)造成人身损害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对于这起自由职业者和小轿车之间发生的事故全责陪偿的标准:(1)医疗费=诊疗费十医药费十住院费十其它医用费用;(2)住院伙食补助费=25元X住院天数(3)营养费=根据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意见确定(4)误工费赔偿金额=实际减少的收入,无固定收入的:误工费赔偿金额=(省市职工平均工资元÷365日)X误工天数(即住院天数与住院后休息天数)(5)住院护理费=每天23元X住院天数(6)交通费=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7)残疾赔偿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元X20年X伤残赔偿指数(8)残疾用具费=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9)精神抚慰金赔偿。

如果轿车主买了保险:车主只要没有违反条例的情况下,车生不需要出钱,钱由保险公司直接支付,受害人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

误工费为当事人受伤治序导致不能工作而减少的收入,也可以说是工资。通常是指门诊、住院治期的时间,出院后的恢复期(需医院建议休息证明),复查或作伤害鉴定的时间以及为处理交通事故所耽搁的时间。一般以天为计算单位。如何索赔?同一类自由职业者工资收入有高有低,您可以举证说明自已以往的平均收入。如无法有效证明自己的月收入,只能以当地从事同类职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来计算。其他赔偿如医药费、住院治疗护理、补助、营养、交通等费用,各地都有相应的标准,按天计算即可。

自由职业是社会一个特殊群体,他自己要承受家庭和自己的生活负担,很可能要承受社会养老保险的交费负担,他确实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自由职业者出车祸,被小轿车撞伤,小轿车驾驶人承担了事故的全部责任,他的务工费及工资如何索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既然属于车祸事故,二者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按照交通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各自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驾驶人对于你的情况,承担了你的住院治疗费和医药费。

我觉得自由职业者的住院护理费,驾驶人应合理支付,因为,由于意外事故原因给护理人员增加了不必要耽误,

自由职业者虽然沒有承担事故责任,但你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因素,和对方商议而合气的解决你的务工和工资问题。

在交通事故中被撞受到伤害,对方负全责的情况下,对于误工费的赔偿,应当按民事赔偿的程序进行。

你可以聘请专业的民法律师作为委托代理人和对方协商交涉,交涉不成时,向对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你向对方追讨的应是误工费而不是工资,所谓误工费,就是因事故伤害造成的劳动所得损失。所以要求赔偿的应是误工费,而不是工资,或者说只能有误工费一项,不包含工资。

自由职业者是指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员,自由职业者可能一段时间受聘于某单位,有固定收入,另一段时间又可能成为个体从业者,过一段时间又成为自由兼职者。所以,他们的工作时间和经济收入可能不稳定,也不易确定。出现事故伤害后,误工费的计算比较复杂和麻烦。

自由职业者的误工费的评估和计算,可以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相关法规作为参照依据,进行评估和计算。

一、误工日期的计算。

误工日期应当按照实际损害的程度、恢复的状况并参照法医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等认定。

如果当事人出事故前在单位上班,误工日期可根据单位的休假证明、请假条、考勤表、工资表综合计算。实际误工日期少于休假证明的,应以实际的误工日期认定;实际误工日期多于休假证明的,一般应当根据休假证明认定。

没有工作单位因而无法提供休假证明、请假条、考勤表、工资表的,可根据治疗医院或法医对治疗期和休养期的意见意见酌情处理。

二、误工费的计算。

误工费一般以当事人出事前一年的平均收入水平作为计算依据。

当事人在出事故前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的,可以凭借工资单、工资卡银行账单计算误工费赔偿,全部工资收入是多少,就赔偿多少误工费。

固定收入应包括工资、奖金以及国家规定的补贴、津贴,但不包括特殊工种的补助费。

当事人出事故前没有固定收入,或者是承包经营户或个体工商户的,其误工费的赔偿,可以参照当事人前一年的平均收入或者当地同行业、同工种、同等劳动力的平均收入酌定。具体可以根据合同和交易支付凭证计算,如果纳过税,可以根据税单推算收入。

当事人从事第二职业的,因事故实际减少的收入,应当赔偿。

当事人没有收入而要求赔偿误工费的,人民法院不会支持赔偿请求。

如果当事人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因受害确实无法从事家务劳动造成其他家庭成员负担过重的,可酌情予以经济补偿。

当事人受害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以法医的鉴定或者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认定。

当事人的实际收入高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三倍以上的,按照三倍计算。

2021-12-29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