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的轴距是越长越好吗?

大部分汽车消费者在买车时更加关注一辆车的整体外观,所以他们可能对车身的长宽高更加敏感,至于轴距并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内。但还有那么一部分消费者会事先做做功课,他们对一些技术性的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轴距”这个概念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们的认知范畴。今天就让我们抛开汽车厂家的宣传词和销售话术,很纯粹地来聊聊关于汽车轴距的话题。

买车的时候一定要试驾,而不是看轴距

大家心里要非常清楚一个因果关系,那就是一辆车的综合特征决定了它的轴距长短,而不是反过来轴距决定了它的综合属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一款车型的开发流程中,第一步就是敲定它的市场定位、受众人群、空间要不要大、偏舒适还是偏运动等等特征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特征点进行量化的关键参数设计,比如长宽高、轴距、轮距等等。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缺乏试驾的意识,要么是在网上看看测评,要么是看看参数表,要么是问问身边人的意见就自以为熟悉一辆车了,于是就迫不及待地下订单。等买回家开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发现和自己当初想象的完全不是一码事,明明一个长轴距的车开起来并不平稳,明明一个短轴距的车开起来却并不那么运动。

大家要想清楚你买车的目的是什么,你要的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参数值。因此试驾非常重要,不仅要试驾你心仪的车型,还要试驾它的竞争车型,试驾的越多越充分,你就越不会买错。试驾后只要车子的空间、舒适度和操控性都令你满意,那么你就根本不用在意它的轴距是多少毫米。套用一句大俗话就是“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至于轴距的那个数字,大多只是网上那些连驾照都没有的键盘车神相互攻击的弹药罢了。

大部分人对轴距的认知停浮于表面

其实只要到网上搜索一下“汽车轴距”,就会跳出铺天盖地的信息。在很多汽车测评的视频里,主持人也经常会一辆车的轴距参数给予点评,因此大家对于轴距的了解已经算是比较脸谱化和标签化的了,比如“长轴距可以增加车内空间”,又或者“长轴距可以提升行驶平稳性”等等。对于一辆轿车而言,车内空间和舒适性又是消费者特别在意的两个重要属性,因此一个很长的轴距基本是所有轿车车主都想要追求的东西。

当然了,也有不少追求操控性的年轻车主对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长轴距版本车型不屑一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轴版的宝马3系,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明了:长轴距的操控性不如短轴距,对于主打操控性的宝马3系而言长轴版是没有灵魂的。但如果再问他们深一点,为什么长轴距的操控就不好呢?很多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你,比如长轴距的最小转弯半径偏大,转向不够灵活等等。这些说法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但真的过于浮于表面了,其实轴距对一辆车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有时候你会发现一辆车所表现出来的驾驶特性未必和轴距有那么明显的关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轴距对操控性的影响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很多人特别热衷于说轴距对操控性的影响,所以我单独拎出来说一说。

首先我们先搞清楚汽车的操控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其实你去翻任何一本汽车理论学的专业书籍,都找不到单独讲“操控性”的章节,因为操控性是个模糊的虚拟概念。我们在讨论民用车时讲的操控性其实指的是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三者的综合表现,而讨论赛车的操控性时则是和车轮的抓地极限紧密相关。不管如何定义“操控性”这个词,直接影响它的都是各种调教,即对悬架几何的调教、对转向机构敏感度的调教、对四轮制动力的调教等等。

对于民用车来说,轴距其实并不在调教的范畴内,因此它不会直接影响操控。那么轴距到底影响什么呢?轴距影响的是调教极限,也就是调教的天花板。这句话怎么理解?我来打个比方。

很多人都打过篮球,那我就问一个问题:现在有两个面积一样的室内体育馆,一个层高10米,一个层高8米,里面都有一个标准篮球场,你觉得在哪个体育馆里打篮球顺手一点?答案是两个都一样,因为直接影响你打球感受的是那个篮球场而不是体育馆,只要篮球场尺寸符合标准,篮筐的高度是3.05米,那么你打起球来就感受不到区别。所以说体育馆的长宽高只是间接地影响你的感受(大多是心理上的),理论上只要它容纳的下一个标准篮球场就行。这里的篮球场就好比是汽车的调教,而体育馆就好比是留给调教的范围,也就是调教极限。

轴距这个参数决定的就是调教极限,汽车工程师在调教悬架、转向机构和制动系统的时候都是在一个这个极限内进行的。而且我还告诉你,所有民用车的调教其实都远远小于调教极限,就像所有篮球场的篮筐都要远远矮与体育馆的天花板一样。

举几个调教比轴距更重要的例子

长轴距的车子就一定转弯半径大吗?当然不,工程师可以给后轮也加上转向角度,并且同时增大前轮的转向极限角,这样长轴距的车一样可以获得很小的转弯半径,奔驰S了解一下。

长轴距的车子就一定平稳吗?工程师可以通过增加避震阻尼系数,减小轮胎胎壁高度,让车子变得很“硬”。

短轴距的车子就一定操控好吗?前后桥悬架形式是什么、前束角、主销后倾角分别是多少、转向机极限位置在哪里、避震、防倾杆等等一系列的参数如何设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一辆车的操控。SMART轴距够短吧,你可以问问它的车主们这辆车到底好不好开。

总而言之,真正决定操控和舒适性的是工程师的调教,而不是轴距。同样轴距的汽车,工程师既可以把它调教成舒适的车,也可以把它调教成运动的车。作为消费者,亲身去试驾一辆车,亲自感受它的空间、舒适度、操控性才是王道。

只讲真话的硬核系说车,关注“马头人车库”

汽车的轴距越长、稳定性越好,车子的轴距越短、灵活性越强,所以在汽车生产制造之中无非就是在行驶平稳、灵活度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对于一辆长轴距的车子而言、实现灵活的操控是一大难点,同理对于一辆短轴距的车子而言、想获得更佳的稳定性也同样不容易!

所以一款成熟的汽车,并不能仅仅为了更加的稳定性而片面的追求轴距、同样不能单单为了灵活而牺牲轴距,重点在于稳定、灵活之间要实现平衡;对于同一款车而言,长轴距、短轴距的操控差异并不大,因为车企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把轴距拉长、也是针对车辆的整体操控进行验证的;如果长轴版与短轴版行驶动态差异过大,那么则会针对减震套筒、弹簧、稳定杆等一系列部件进行重新的调整!

长轴距与短轴距的动态差异

如上图所示,左为短轴、右为长轴;当车辆在高速运行时、进行紧急制动,重心一定会大幅度前移(思考下公交车急刹车时、乘客会向车头倾倒),车辆的重心前移、那么车头必然下倾,同理车尾有上翘的趋势(不一定真上翘、但存在这种趋势),这时候长轴距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轴距短、车头只要出现下倾,那么车尾更容易上翘;而长轴距则可以起到一种缓冲作用,让车尾的上翘幅度变得不那么明显;等同于让车内的乘客感受的不那么明显!

车辆起步、提速时是同样的道理,如上图所示、车辆起步时的重心状态(图片略微有些夸张,但无论前驱、后驱车在起步时,重心都会后移),图片上当然有些夸张、不过这确实是车辆起步时的实际运动趋势,图片中的跑车、轴距很短所以车头翘起,同样的运动参数如果是轴距拉长、那么抬头趋势就会被抑制,如果达到那种3、4厢的加长林肯的轴距时,车头根本翘不起来!这就是长轴距的稳定优势,可以更轻松的缓冲掉作用于车体的力、减少对车内乘客的影响,所以一些顶级商务用车、追求极致的舒适度都是大幅度加长的轿车,要舒适、先四平八稳(补充一点前驱短轴、起步抬头,驱动轮失去部分附着力、提速有下降的可能,所以短轴前驱车的加速能力很可能比长轴差

长轴距的劣势

过长的轴距有三个方面的劣势,其一转弯半径大、其二循迹性差、其三不灵活;轴距越长、车子的转弯半径越大,对路况的空间需求越大,简单设想一下如果道路拥堵、可用空间很少的时候、过长的轴距行驶起来就极为困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甲车最小转弯半径为2.5米、乙车最小转弯半径为5米,那么在同样打死方向盘的条件下,甲车只需要约2.5米就能完成通过、而乙车则至少需要5米以上才能通过,所以这导致长轴距车的灵活度不好!

至于循迹性就更容易理解了,驾驶者只能控制车头走向、却控制不了车尾,而车尾则是跟着车头走,所以这所谓的循迹性就是指车尾轨迹(后轮)是否能跟着车头轨迹走(前轮),两者差异越小、称循迹性越好,两者差异越大、称循迹性越差;如上图所示的大货车、典型的超长轴距,循迹性方面就非常的差、后轮对路内侧占用极大,现实中经常出现车头避开行人、而后轮却把行人卷入的现象,循迹性差、对路况空间依赖就大,显然不适合操控,所以赛车、性能车都不会把轴距设计得太长!

国内的汽车为何普遍加长

咱们国内在售车型有很多加长版本,可能有些朋友会认为这是为面子?实际上加长轴距仅仅是为了空间考虑,咱们国内的用车环境与国外不同;咱们汽车全面向着民用普及是在2005年以后,从驾驶者角度来说75后驾驶者为绝对的主力、享受到了私家车红利,而咱们父母那个年代不存在私家车的概念,所以咱们这些小年轻买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去享受,更多是承载一个家庭使用,比如小两口买一辆车、双方的父母以及孩子都可能乘坐汽车!

这时候轴距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轴距长能让后排乘客更舒适一些,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对空间需求是妥协!为什么说国内朋友购车、空间是刚需?因为目前咱们的刚刚实现一个家庭、一辆车的普及(别较真、相对而言);这与欧美环境不同,欧美几乎人手一车(成年),一个家庭平均能拥有2、3辆车,这时候对单个车辆的空间需求就很低了,所以国外车子加长的很少、因为后排使用率很低!

咱们这一个家庭就一辆车(大多数普通的家庭),4个老人、2个年轻人、至少1个孩子总7口人共用一台车,轴距的长短自然变得重中之重,轴距短了、后排坐着真不舒服;鄙人过去就喜欢短轴车,一次家里的其它车子都被开走了、鄙人开着37 Q50到机场接4个朋友,坐得紧凑程度令人无语、那一时刻鄙人才明白如果是L版得多好,要什么操控、鄙人一共也没下几次赛道,日常驾驶、长短轴的差异也根本感受不出来,毕竟谁也不能在公路上极限驾驶、对吧?

2022-01-08

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