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2015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报告指出:
“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储蓄率为69.02%,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61.6%。”
二,国际清算局数据显示:
高储蓄率数据或许只是被平均。
在北大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看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消费者花钱太少,而是他们可花的钱太少。 中国虚高的储蓄率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源自普通人的钱袋,而是源自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来自国际清算局的数据显示,在2000到2008年间,中国国民总储蓄增长中有80%源于政府及公司部门,并非来自家庭。
三,环球财经网称:
居民储蓄率雄居全球首位
第一“最”是全球储蓄金额最高,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第二“最”是人均储蓄最高,13亿的分母,除下来人均居民储蓄居然还超过3万元;第三“最”是全球储蓄率最高,中国居民储蓄率超过50%。
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最近三个月更是持续站在43万亿元关口之上。
四,近期央行数据显示:
全国居民净存款人均不到两万。
截止2017年5月,央行公布的境内居民住户存款62.6万亿,居民住户存款月月攀升,不过,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境内居民人民币贷款已经从2010年的8.8万亿飙升到现在的36.4万亿。把境内居民的人民币存款减去住户的贷款后发现,全国居民净存款仅剩26万亿,中国人手里已经没有大量存款了。
五,北京和讯网称
:虽然2016 年中国居民房贷大大增加,但整体杠杆水平(从贷款总余额来看)仍未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尚处“合理范围”内。
各项杠杆比率均未超过其他可比国家。
我们不否认,2016 年新增住房贷款的增速或许超过了合理水平,并有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但我们不能夸大边际影响,因为中国居民目前的杠杆水平仍然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
首先要说的是,任何机构都不能准确把握中国人的储蓄钱款总数。中国人对自己的钱一向都鬼得很,存在银行的钱是储蓄,密藏在自家墙砖缝里的现金也是储蓄,暂借给亲友急用的也算储蓄,换成黄金古董保值的也算储蓄。55%的家庭没储蓄,显然是不真实的屁话。就拿本人身边的朋友熟人的情况来说,许多人都有数额不小的存款,有预备子女读书的,有预备改善住房条件的,有准备子女结婚的。有时老同学见面了,顺便吃个馆子,争着买单,不都是上IO张往外掏?谁卡里没个几千上万?
换一种逻辑思路分析,用瞬时判断推理法。既然中国有2亿多辆私家小型乘用车,有1亿多辆私人跑运输的货车(不包括瞒报的报废车)。能买车的家庭通常会先买房,后买车。中国有房有车的人应该有3亿多人吧!3亿人意味着3亿个家庭吧?3亿个家庭至少有6到7亿人数。有房有车的人会没储蓄?母猪才这么想。此外,据国家旅游局和海关数据统计,中国年出境游1.22亿人次,国内游超过6.5亿人次。出境游没三五万,国内游没大几千,游个屁?中国人的观念,穷家富路,身上不多带点钱,敢出门游么?踩死人家的小鸡娃咋办?
不是说美国人不爱存钱,中国人爱存钱么?如今中国人都懂点金融学,光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推销理财产品的业务员吹,都要多少学会一点。钱存在银行里,利息太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把存款拿去理财炒股炒房或集资的人大有人在。中国的金融业GDP占比还很低,不到30%。美国金融业占比很高,接近70%,总值达I2.22万亿$。
有两种叫骂声颇值得注意,一个骂房价高,一个骂经济崩盘。骂房价高的人,基本上都是想买房却又手头拮据的人。想买房不是得先筹钱存钱么?这些人应该有些存储,总该有十几或几十甚至上百万吧?天天盼房价跌一点,好马上买进。不想买房子的人骂个什么?吃饱了助消化?骂经济崩盘的人,应该是炒股没赚太多甚至是亏了本的,他们炒股的本钱和利钱就是他们个人的财富呀!这些人未必懂经济学,可他们牛气冲天地叫骂,无非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欲念。他们希望房价低下来,希望炒股能日进斗金。其实他们不穷,不至于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但看到别人大把花钱,心里不舒服,小杂种二狗子小时候鼻涕成天挂在嘴巴上,如今当了老板,豪车开着,美女围着,这世道真他妈坏了!可不就是个红眼症么?眼白上满是血丝,气不打一处来,一大早睁开眼就想骂娘。富人屁大,穷人气大。尤其是又懒又穷的傻货,小时候要他读书他不读,非要去放牛。长大了不学无术,大事不能干,小事不想干,老想发财,不想搬砖。成天拿个破手机上网胡喷,从不反省自己就是个王八蛋。还穷得有理,懒得自豪。错的都是政府和别人,自己是全知完人。曾为我装修的在武汉搞装修工程的武穴老板和他的亲戚农民工,个个在老家都建有楼房,过年打牌,输赢上万,还说一年就一回,输就输了吧,眼睛都不眨一下,尽管老婆说起来就是气。他们说起国家社会来,通常也是一肚子怨气,骂骂咧咧。此等无脑无德之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中国大部分人不穷,钞票大大地有。当然也有相对钱少的,有位表哥,夫妻二人工厂退休了,两个人的退休金每月7000多块,房子是老辈传下来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房,每月交300多元的房租,花钱自然不会大手大脚,吃穿用度不成问题,每年还能存一两万块钱。女儿女婿在北京工作,年收入50多万,前年向我借2O万在北京买了房,去年就还清了。有个武汉郊区农村的姨妹,去年过年时去看了一下,三层楼的房子住着,门边小车泊着,鸡鸭鱼肉摆着,日子过得滋润着呢。或许真正穷的地方是老少边山区,也曾造访湖北革命老区红安山区,特意找了一家独户农舍讨食,虽已过用餐时间,咸菜鸡蛋炒饭花生米油炸小枯鱼,IO来分钟就到口了,还从冰箱里拿几瓶啤酒出来……他们或许还算不上小康,可衣食住行全然无碍,穷么?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鸡犬时相闻,茶酒佐三餐。过客相与言,应答也怡然。不知小康意,情态唯大安。
这句话有问题,第一个是55%的家庭没存钱。第二个10%的家庭拥有社会财富的61%。
这两个概念中有重叠,假如脑洞大开也可以这么想:10%的家庭拥有社会总财富的61%,但是其中大部分负债,占有没存钱的90%以上。或许这才是真相。
这是金融空转带来的产品,金融本来是给实业助力的,但是多年以来,金融并没有给实业带来多大的帮助,反而给“财富”在助力。于是就行成了这样的景象:谁拥有财富多,谁欠钱也多。
这个应该是财产和资产概念混淆带来的困局吧。在银行看来家庭的房子,车子都是资产,可以贷款多少年。而购买好设备就需要诸如联保,抵押等很多手续。其实大家都知道,车子房子(除开金融空转带来涨价以外)都是把钱带走的东西,而设备是把钱带来的东西。
混淆的后果就是豪车遍地,一套房动轨几百万上千万,而这些东西除了每天消耗钱以外,就剩下数字财富了,因为这些财富的流通途径仅限于这个10%的圈子,除了个别想负债混入这个圈子里面的人以外,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没人接手。造成了不是阶层固化,而是财产虚化,因为变现太难,将来会越来越难。
从追逐GDP开始,大家对数据有着极度痴迷的爱,从而失去了寻找生活真正的内核的理智。
感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