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答案是,蜀军没有任何可以获胜的机会!
首先,说说我们无比敬佩的诸葛亮,“诸葛一生为谨慎。”谨慎即是诸葛亮的优点特长,也是他的缺点和短处。用兵打仗“正兵以和之,奇兵以胜之”。纵观诸葛亮一生,打仗中规中矩,在与曹魏的战争中,从未真正赢得决定性的战略性的胜利。因此,我们也可以做个基本判断,诸葛亮的国家管理能力比较突出,但用兵打仗的能力比较欠缺。我们欣赏诸葛亮强大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如果真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诸葛亮能够千里之外,锦囊妙计解决问题,历史就将是另一个样子。
第二,我们聊聊“子午谷奇谋”本身。看看史书是怎么记载这一段的。
诸葛亮这一方:“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曹魏这一方:夏侯楙乃夏侯渊之子,自幼嗣与夏侯惇为子,夏侯渊为黄忠所杀,曹操怜之,将女儿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楙,招他为驸马,因此朝中钦敬。夏侯楙性子急,又很吝啬,虽然掌握兵权,但从未带兵临阵。蜀汉丞相诸葛亮伐魏,夏侯楙自请出征,魏明帝以他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军马二十余万,来敌蜀军。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参战双方在子午谷奇谋的应对。
第一,魏延的分析肯定是太过主观,太过乐观。纵使夏侯楙胆怯少谋,但长安作为对抗蜀汉的第一线战略重镇,曹魏集团一定给夏侯楙配备精兵良将协助长安防御。所以,魏延太过轻敌。
第二,魏延对于子午谷行军过程太过乐观,5000士兵,背粮5000,10天走出峡谷,这是在不考虑天气影响的前提下,自己一方不能出任何差错,而战争的另一方也不能实施任何阻拦的情况下,以最理想的行军速度才能完成“子午谷奇谋”的实施,不太现实。
第三,即使魏延能够顺利到达长安城下,5000兵马怎么能够让夏侯楙弃城而逃?曹军也是久经战阵,长安城外地势开阔平坦,他们难道看不出城下有多少人马吗?长安城是战略要地,城池坚固,有利于防守。而且长安城城池广阔,5000士兵怎么攻打?怎么翻越城墙?云梯也需要从子午谷一起带上吗?经过10天长途奔袭翻山越岭的蜀军难道不会人困马乏?所带的粮食还够吃吗?如果夏侯楙就是当缩头乌龟不出战,不逃跑,坚守城池,蜀军如何应对?
第四,蜀国全国可以调动的兵力不过10万,能够完全参加北伐的肯定不超过这个总数。可此时魏国调动到关中一线的部队就有20万,夏侯楙再不济,也是曹魏集团的皇亲,有这么多兵马,他还能弃城而逃吗?肯定不可能。弃城而逃什么罪名?他肯定清楚。所以,“子午谷奇谋”,基本也只是可以在沙盘模拟出来的设想而已,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没有任何胜算。
但是,即使是沙盘推演,“子午谷奇谋”毕竟太过诱人。而后来的历史恰恰证明了诸葛亮的正确和魏延的太过乐观。
东晋桓温北伐,从荆州出武关,直至前秦的蓝田,大兵压境直接威胁长安。司马勋作为奇兵,突袭子午谷,方方面面的形势远远好于诸葛亮。但是,司马勋的军队被符融发现实施阻击,无法实施突袭。以至桓温在军粮不济的情况下战败于白鹿原,桓温的北伐以失败告终。
明朝末年,高迎翔在和张献忠会师四川后,再次实施“子午谷奇谋”,准备突袭西安。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西安失手,大明王朝的灭亡肯定会加速。可是,纵使子午谷的道路是几条从汉中进入关中道路中最短的,高迎祥还是行军极其不顺,山路栈道连绵不绝,什么时候能到西安谁都不知道。而且天降大雨,军粮消耗殆尽,军士苦不堪言。明朝末年的统治者,恐怕不会比当时的曹魏集团更加贤明。明军方面,孙传庭率领刚刚招募不到3个月的4万人马,得到消息后,埋伏子午谷两边,以逸待劳,滚石射箭导致高迎祥部队死伤无数,进退两难。没几天,投降者不计其数,高迎祥被俘,日后被杀。
历史故事有时就是如此吸引人,让我们穿越千年和先贤对话。至于诸葛亮为什么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予采纳的原因?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子午谷奇谋”太过冒险,计划实施难度实在太大的问题,而是魏延作为蜀国对抗魏国的一线重臣,汉中太守,他根本没有明白诸葛亮北伐真正的战略目的。
而在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中,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的真正对手,或者说真正理解诸葛亮北伐真正的战略意图的人是谁呢?夏侯渊?张郃?魏明帝?司马懿?还是孙权?可惜在我的眼里,他们都不是。对于这个真正了解诸葛亮北伐战略意图的人到底是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个关注,我准备写一篇相关文章,大家一起聊聊历史吧!认识喜欢历史的朋友,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