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发现诸葛亮致命缺点,提醒2次为什么孔明没听懂?

诸葛亮也是挺惨,本来只想成为刘备身边的萧何,可是刘备跑东吴去折腾了一下,把自己搞残了。无奈的诸葛亮却要肩负着萧何和韩信这两重身份,换谁都得累死。刘备临终前,发生了两件事,足以点明了诸葛亮身上的两处缺陷。

  1. 第一件事,刘备把诸葛亮叫到了自己身边,同时前来的还有李严。其实意思很明白,诸葛亮一个人承担不了那么多,他希望诸葛亮和李严合作治理蜀汉。

  2. 第二件事,刘备还在临终前,向诸葛亮提出忠告,他认为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有点纸上谈兵的样子,不能堪当大任。

这两件事点出了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陷,一个是操心过度,一个则是用人不明。前者将诸葛亮本人耗死了,后者将蜀汉北伐事业带入深渊。

01诸葛亮什么都要操心,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其实诸葛亮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那就是太劳心劳力了。有这么一个榜样摆在那里,这导致后世的大臣们,必须要争相效法诸葛亮,才能体现出他们的忠心。

比如说清朝的张廷玉,已经79岁了,乾隆还是不肯让他回家养老。这是人干的事情吗?估计张廷玉上个朝都是抬上去的。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资治通鉴》

诸葛亮操心到什么程度呢?按照戏谑的说法,手下人打几十大板,他都要亲自去看看有没有真正实行,要知道他可是一国的丞相。

他要管的东西太多了,不仅要管理蜀汉内政、君臣关系,还要管理军事调动、民生疾苦等等,他哪来的闲工夫管打板子的事情呢?

  1. 其实不是他有闲工夫,而是他不放心。他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有些不放心。这才造成了诸葛亮什么都要操心的结果。

  2. 刘备给诸葛亮配了个李严,一来是为了平衡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的关系,二来则是为了帮助诸葛亮分担一些工作。

  3. 可是李严自己不争气,不仅多次要自己开府,而且在运粮的事情上耽误多日,导致北伐大军不得不折返回程。

诸葛亮在先前呕心沥血,他李严在后面煽风点火。这种人怎么可能帮诸葛亮分担呢?李严事件以后,诸葛亮就更加亲力亲为了,最终54岁就把自己给熬死了。

02诸葛亮识人不明,这是刘备一眼就看出来的。

马家五常,白眉最良,这里讲的就是马良一大家子的五个兄弟。马良当然是非常出色的人才,帮助关羽镇守荆州多年,是他的智囊。马谡作为他的弟弟,也是饱读兵书。

  1. 马谡常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两人情同父子。可是刘备却一眼就看出了马谡不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平日里诸葛亮只管内政,他也不好说什么。

  2. 可是等到刘备临终之前,他是不得不把这件事给诸葛亮交代清楚了。因为将来诸葛亮一定会带兵,以他跟马谡之间的关系,早晚是要重用马谡的。

  3. 刘备是三国里出了名的看人准,他选拔出来的人才,一个个都成为了当世豪杰。比如在一文不名时结识了关羽、张飞,在幽州公孙瓒处结识了赵云,在徐州看中陈登,在荆州看中诸葛亮、庞统,到了益州又看中法正、刘巴、张松、李严等等。

这些人都因为刘备的原因,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豪杰,所以不得不佩服刘备,看人的本事绝不在曹操之下。

他看出了马谡的假大空,自然是要提醒诸葛亮的。而诸葛亮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在北伐的时候,将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三国志》

结果马谡把兵马驻扎在孤山之上,想要居高临下,没想到张郃把他的水源给切断了。没几天功夫,蜀汉大军就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没有了战斗力。

诸葛亮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识人不明的这个缺点,但是为时已晚。街亭被人给占据了,北伐大业也就戛然而止,损失不可估量。

03刘备的临终嘱托,是希望诸葛亮多多培养人才。

刘备去世的时候,蜀汉人才凋零是非常严重的。武将这边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相继去世,文臣这边庞统、法正、马良等人也都离开人世。

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才断层的时代,诸葛亮要想继续光复汉朝大业,就必须要重新培养起一帮足以堪当大任的人才来,可是他做得到么?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三国志》

很显然,在培养人才这方面,诸葛亮是要弱于刘备的。他更加相信过去的那一帮老臣,对于新人的提拔虽然也有,但是不够大胆。

比如说姜维、王平这些人,那都是后来十分有名的大将,可是在诸葛亮手里,始终都没办法往上升迁,使得他们错过了在诸葛亮北伐的黄金时代里立下大功的机会。

刘备军中当年也有新人,刘备却敢于大胆任用。比如说魏延,他是一个资历尚浅、地位不高的将领,却在打下汉中以后,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

总结:人无完人,我们对诸葛亮的要求太高了。

诸葛亮足够聪明,足够忠心,足够公正。这本身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了,在历史上真的很难再找到同档次的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要求他那么多呢?

他最初给自己的定位,那就是萧何这样的人才,管理后勤远比管理军务重要得多。打了败仗,尚且可以守城自保,可是没有吃的穿的,那人可就要被活活饿死冻死了。

所以说萧何、诸葛亮的工作本身就非常重要,而且在那种物资匮乏的时代,十分不容易。可惜诸葛亮不仅要管这些,还必须要肩负起韩信的重任,帮助蜀汉开疆拓土。

显然在这方面,诸葛亮是有点乏力的,纵然他十分聪明。在安营扎寨,调动军马上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却挡不住国力的悬殊,最终只能是含恨而终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其实这时候,刘备在临死前,已经发现诸葛亮两个致命缺点,并且也嘱托了诸葛亮。

刘备和孔明,如鱼和水,两人是十分交心的朋友,也是是君臣关系也是挚友,所以诸葛亮有啥毛病刘备自然是最有资格指出来的。在白帝托孤的时候,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刘备的告诫不无道理,对于马谡,刘备的看法很有预见性。我们都知道,对于刘备不可重用马谡的劝告,这诸葛亮后来并未曾听从。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这马谡立下军令状,请求带兵去去守备街亭。最后因为教条主义,照搬兵书,非要在山上安营扎寨,被曹魏军队切断了粮食和水源,最后被包了饺子。因为马谡的大意失街亭和一次的北伐大业因此受阻,诸葛亮功亏一篑。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对于刘备的忠告,诸葛亮没有听,反而把关系到战役胜败的关键任务交给言过其实的马谡去办,最后只能含泪悔恨没听先帝教会。

另一个就是在刘备给儿子刘禅的嘱咐“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中,这句话,除了告诉刘禅对诸葛亮要像对父亲一样敬重与信任,也有告诫诸葛亮的意思。希望诸葛亮能够像自己一样,培养出下一个可堪大任的智囊团首领接班人。然而刘备的这个心愿同样没有实现,诸葛亮后半生致力于北伐,疏于对刘禅的教诲,最终培养了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诸葛亮能够重视刘备临终前的提醒,那三国很可能会改写。

2022-02-14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