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学生活,生活美学是现代人所热捧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是现代人在生活物质基本满足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国人对心理这一块的认知并不充分,并不重视。所以当经济提升、物质充裕之后,人们刚刚开始关注内在的精神需求。
有多少人想做生活美学家?
心境的改变什么都不做都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美学家。至于我这样的普通人,只需要永远保持好奇心、不被负面情绪左右太久、对世界保持微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活出现了很大变化,逐利观念的强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似乎对美学的追求减弱了,那么,在现代社会,美学生活是否仍值得追求呢?
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美学生活在现代与传统的审美追求有很大的不同,生活中仍有美学化的方面,而艺术也变得越来越生活化,生活与美学看似离得远了,其实,在某些方面却是越来越近了,生活与美学紧密相联。
第一、如何界定“现代生活”?
所谓的“现代生活”,主要指后工业社会以来,包括当代的人类生活状况。
现代生活所处的社会境况,有人称之为“后工业会”,有人称之为“信息社会”,有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所推动的社会等等。
现代社会与古典社会有根本的不同之处:高科技,大众化、信息化、网络化,新媒体,国际化,民主观念更强等。
现代生活有其区别于传统生活的显著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决定了现代生活的功利效应,现实生活中,经济价值、实际效益起重大的作用。俗话:“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以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是“有钱能使磨推鬼。”
二是功利主义观念以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社会。在现代社会,处处在讲功利,“票子”、“房子”、“车子”经常显得比“老子”、“儿子”和“亲侄子”更重要,婚姻从望族的门当户对,变成了聘礼嫁妆的比对。
三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更重视效率。改革开放时期。深圳蛇口招商局最早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深圳也是全国作节奏最快的城市。当代生活节奏大大加快,要求工作的效率要大幅度提高,否则,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单位、地区等,都会在发展方面落后。西方早进入工业社会,生活节奏早就比我们快了,香港曾经英国管理,其社会生活节奏也比较快,我们有午睡,他们有时午休只有一个小时。
现代艺术作品
现代生活对人的精神状态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是重形象的、具体的,轻视抽象的、理论的。现代快速生活让人们不喜欢去琢磨抽象的,对深奥的理论也不太感兴趣,喜欢比较具体的,比较形象的,比如,在图书方面,大部头的书很多人不爱读了,袖珍书,配图的书等,让人更喜欢,前几年所谓的“读图时代”(上海老房子、北京老房子、鼓浪屿的老房子等)让人更喜欢。
二是重感受而不重视思考。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让很多现象转瞬即逝,人们习惯于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倒是更喜欢去感受,提体验。时尚的东西传播得快,“粉丝”,“……迷”很多(如易中天的粉丝叫“乙醚”,于丹的粉丝叫“玉米”),迷狂的多了,冷静的思考的少了,赶时髦,跟风的现象挺热乎,比如网络时尚用语,传播得非常快(“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反映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的词,也传递的特别快,如“蜗居”、“蚁族”、“我爸是李刚”等)
三是多元的思想理念取代了一元化的主导思想。生活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化加快,思想观念更复杂,变动更快,这就产生了多元化的观念,以取代原先的一元化思想主导。原来是思想高度统一,崇拜的现象严重,主张一种思想,大家基本认同。现在是大家都喜欢自己思想,“我相信我自己”,部下不再对领导惟命是从;儿子不太听老子的;你喜欢这样的小说,我喜欢那样的电影;你搞你的政治学习,可我看我的足球赛;父亲说那男孩很乖,当女婿很好,女儿留下字条说:整个是个大“恐龙”(装帅,其实很丑), 太“槑(méi)”(两个“呆”,形神俱呆,很傻很天真,傻到家了),“雷”死人了!
现代艺术作品
第二,美学与现代生活
(一)日常生活有越来越审美化的方面:
比如,日常生活,越来越具有艺术性,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审美的态度被引进了日常生活,大众的生活、用品被艺术设计的品质所充满,美的设计遍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手机“钻石”式装饰,女性皮包的款式和色彩应有尽有,连男士的皮带、皮包、打火机、钱包等,也讲究着时尚和品味。
再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产品的艺术性更普遍,使大众的审美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产品、用品不仅要“有用”还要美观,产品的艺术价值得到重视,从城市环境的美化到居住环境的美化,从用品、服饰的美化到身体的美化(美发、美容、美甲、瘦身等),生活中,处处讲艺术性。而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艺术鉴赏的体验和训练,艺术欣赏能力也得到提高,“下泥巴人”和“阳春白雪”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
(二)审美在某些方面越越来越日常生活化:
比如,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审美也越来越日常生活化。
原来,美学和艺术停留在高贵和高雅的领域,美学注重于研究审美的理论问题(如美的本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等),艺术着重于专门的创作和欣赏活动(画室、音乐创作室、话剧团,展览会、演出舞台等),而现在艺术走向大众,走向普通的日常生活。
再如,审美和艺术走向日常生活已被专家和艺术界所倡导和肯定。
1895年,维尔德提出“艺术与生活间的真正结合”;195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在你生活中的现代艺术”的展览;现代派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大喊“艺术生活化”,都是表现了这种趋向。于是,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皆是竭力结合日常生活去挖掘美学和艺术价值。
又如,人的生活的发展出现了语言化和符号化的特性。比如,在现代美学中,有些美学流派把美学和语言学联系起来,阐述美学的现代性。比如,如分析美学强调对艺术进行语言分析,把审美问题归结为对于语言的研究;而维特根斯坦等也非常重视对艺术语言进行分析探讨。还有,符号论美学如卡西尔、朗格等,把艺术看成是一种符号,从符号的意义方面去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此外,有些美学家重视从审美语词方面去探索所谓的“家族相似”的语言特色,揭示艺术语言的特殊性。认为艺术语言有共同的亲缘关系,这决定了艺术语言作为“家族成员”的相似特征。而审美过程中的“语言游戏”,也有着“家族相似”的特征:没有普遍的同质性,但有普遍的相似性。审美总有共同的心理现象。而这一特征在现代艺术语言,如网络小说、自拍、短视频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艺术作品
第三,在现在生活中,审美和艺术的表情功能出现了新的变化,更重视非理性的体验,更重视快节奏的感受,更重视“读图”方式,更重视非抽象的表象、片段、碎片、影像等等,更重视非逻辑的感悟,如玄幻影视、动画、游戏等等。
自从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艺术是直觉”之后,经由卡西尔和朗格等的“艺术是情感的符号”的主张,艺术被看成与生活现实是紧密联系的,艺术与符号,艺术与想象,艺术与语言,艺术与非理性,艺术与韵味,艺术与一切非理性、非逻辑、非体系性的画面、影像、场景等似乎更具有密切联系,人们更注重艺术的情意、意味、感觉,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韵等。
现代生活的美学追求变得侧重于感性的、图像的、情感的和意象的,原本的现实主义、理性内涵、伦理追求和哲理沉思变得不那么受重视了,艺术越来越与生活中的心理感受联系更紧密。
所以,现代人不是对美学生活没有追求,而是更“感性的”去追求,其实,美学本来就是起源于对“感性”的关注;审美具有形象性,艺术经常以图像来展示,图像的具体、可感和丰富性铸成了艺术的深远意义。审美和艺术都离不开情感,艺术必须让人能情动于中。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在利益和技术化的压力下,不再那么喜欢深沉的思考,不再那么理性地去认识,不再那么逻辑性地去规范生活,不再那么理想化地去感受艺术中的高大全、真善美,而是重视当下感受,情感的瞬时体验,以及对于图片化、视像化、游戏化的审美片段的感悟。
美学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仍是需要的,仍是值得追求的,只不过,追求的方式不一样了,不求完美,只求愉快;不求完全,只求快乐;不求理想化,只求当下的审美愉悦,美仍是人们所向往的,但不再那么古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