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球队名称中性化真的好吗,赞助商还有赞助的动力吗?

从职业联赛发展的角度来说,固定的、中性化的名称这代表了一个联赛的职业程度。俱乐部文化内涵是职业俱乐部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文化内涵代表了这个俱乐部的历史和球迷的认同感、感情的延续感。一个不断变化名称的俱乐部,其历史会支离破碎,品牌效应会很差,文化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这对联赛的职业化发展并无益处。中性化名称是足改方案中明文规定的内容,也是亚足联相关政策的一部分,所以一定是未来必须执行的政策,中国足协也下达了“三年左右”这样相对比较宽松的执行计划,给予了俱乐部相对操作和过渡空间,我认为对中国联赛是个好事。

当然,让俱乐部名中性化,去除商业元素,这就意味着俱乐部失去了两个重要的资金来源。第一,俱乐部名大多使用的是投资商名称,这是为了宣传和增加投资商的品牌。试想,如果恒大不入主广州足球俱乐部,除了关注房地产的,不会有那么多中国人知道恒大这个品牌;如果权健不入主天津松江足球俱乐部,没有那些在转会市场上的大笔投入,那更不会有那么多外国人现在知道了Quanjian这个品牌。在春晚前做个广告,那还要几千万呢,而投资一个俱乐部,每年几个亿到十几个亿,得到的广告收益则是连绵不断的、持续性的。如果将球队改为中性名,禁止投资商冠名俱乐部,那么投资的环境肯定会有所下降,这可能会让一些原本计划投资中国足球的潜在投资商打了退堂鼓。第二,除了俱乐部名,中国联赛还存在“球队名”,例如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冠名天津亿利等。俱乐部通过招商,可以卖掉自己球队的冠名权,获得大量的赞助资金用于球队的建设。禁止商业冠名,会使得俱乐部失去了出售冠名权获取赞助的这一重要的收入来源,使俱乐部的生存难度增加。

但相对比利弊,我认为作为一个职业俱乐部,中性名必须是准入的门槛之一。如果你无法脱离俱乐部名或队名带来的收益,那么你就没有资格在中国联赛生存下去。中国俱乐部应该用这三年时间,抓紧开拓新的收入业务,在广告出售、文创开发、球迷服务等方面,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尽快转变以往的经营思路,改革俱乐部的收支结构。我想一个职业的俱乐部,这虽然是一个挑战,但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希望在强制力量推动下,我们的联赛能够和大多数国家的联赛一样,一个没有商业元素的俱乐部名称将陪伴球迷到永远,这才是真正实现“百年俱乐部”的目标。

在足协规定三年之内必须要完成中超球队中性化之后,如今对于这条新政有两种看法。一种就是赞助商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赞助商投资足球并不是做公益,肯定是希望赚钱的。另外一种看法是,中超球队名称始终不断变化,造成了球迷在忠诚度方面的下降,从长远来考虑,必须要将名称中性化。

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实际上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特殊性。例如申花对于上海,鲁能对于山东,国安对于北京的重要性,当赞助商十几年不变之后,实际上已经谈不上中性化了,无疑给这支球队已经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公平地说,足协的想法是好的,但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否则会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按照足协的规定,如果中超各队以各地为名称的话,很容易失去特色,这点是需要足协认真考虑的。

至于赞助商是否还有赞助的动力,这点倒是不用过多考虑,因为目前中超球队的冠名权,恐怕也仅仅在一个亿左右,相对于整体投入算是杯水车薪。如今,中超各队对于冠名赞助费用其实已经摆脱了依赖性,因为这笔费用无论存在与否,中超各俱乐部都是亏损。所以中国足协敢在这个时候提出三年之内名称中性化,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中超整体投入日益创下了新高,相信各俱乐部也不会纠结这点收入。

从长远来看,固定名称以及中性化,会让中超在整体方面更为正规,其实反而容易招致赞助商的青睐。目前的情况下,其实最大问题就是那些老招牌如何得到保护,毕竟国安和申花这样的赞助商,早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中性化取缔的话,其实反而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赞助当然有动力的。

当然冠名仍然是最好的方式,最直接的曝光手段,最有效的宣传手段。因为媒体转播的时候,多用球队的简称,自然带有赞助商的名头。球队名称的冠名取消了,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曝光率。比如场内广告,座椅广告等,其他的商务合作也可以多多开展。毕竟中超俱乐部不亏本的都降级了,赞助商的钱在中超大窟窿里根本不够塞牙缝的。现在的赞助商也不是给你现金,比如我们的中超赞助商耐克,都是拿各种装配抵赞助费滴。

至于球队名称,长远来看还是好的,一个俱乐部要想保留球队的独立文化。毕竟长期的变换名字就像是被赞助商买来买去一下,看不上不美呀。

2022-03-03

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