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使百花残的是什么风?

春风,秋风还是冬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貌似常规答案是春风,而且是暮春时节的春风。东风在古诗中经常用来形容春风,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比如"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但正如楼上所说,毕竟有一个“百花残”,古人写诗,越是牛叉的诗人,用字越准。春风,哪怕是暮春之风,也应当是“百花落”、“百花消”、“百花零”,而不是”百花残“。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花残“是因为下过了一场大雨,所以,雨摧花落,剩余的花朵自然就”残败“了一些。但全诗中并没有雨的痕迹,当然,实际也不需要非得要交待出来一定是下了雨,何况是以隐晦著称的李义山。另外,为了押韵而用”残“字也是一种可能,如果从押韵的角度看来,这个”残“字无论从字义上看,还是从音律之美来看,都会有一种凄惋、忧伤、思念、纠结在里面。

也就是说,这个”东风“,即暮春(可能在雨后)之春风。

还有一种解释也说得通,就是字面意思,东面吹来的风,完全模糊了季节。这种风在古诗中也是常见的,甚至比”春风”更为贴切。比如屈原《九歌 · 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这里面的山鬼说的就是一位美丽、率真、痴情、思念女子,与颈联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绝妙搭配,浑然天成。比如《古诗十九首》之“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诗中那一片孤苦之意洒落满纸,这种含宽于“春风”的含义被后来的许多才子所应用,比如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比如欧阳修“睡起夕阳迷醉眼。新愁长向东风乱。”,也就是说,这种比“春风”更加自由,更加富有思念及忧伤的“东风”更加适合这一首诗。

这也是我个人倾向的解释,不一定对!

至于秋风或冬风,可能性不大。倒不是说古人不曾用过,所以诗人就不敢用。只是,相思之情,用“冬风”画面确实有些不对,毕竟后面还有春蚕、月光这样的意象。也就是说,抛开春风,东面吹来的风以外,秋风是最大的可能,但如果用秋风,为何不直接用秋风呢?李义山的无题的确是隐晦非常,但还不至于在首联上设什么迷宫。何况如果此诗为秋季所写,那么首联用东风,肯定会引起歧义或误解,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律诗而言,如果不是讥讽政治,首联基本上都以写实为主,确切地说是实景实事为主,哪怕是虚构的景象,也是以“实”为主。

其实,我个人倾向于比“春风”更宽,比“春风”更带有情感的“东面吹来的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东风”,甚至可以包括“秋风”。

实际上,这个东风的正确答案已经出来了!

如果是春风,那么这个春风对全诗的情感衬托稍显不足。何况第二联还有“春蚕”二字,已经带了一个“春”字,首联采用这种重复,明显不妥!何况春风如何让百花残落呢?

如果是东面吹来的风,那么这个完全可以从春风引伸到富有情感色彩的“东风”,这种风的含义更广,更富有感情。

即在我个人看来,这个东风就是东面吹来的风,

从山鬼身边吹来

拂过了古诗十九首

又流淌到李义山的相思里

最后、一点一滴地聚在笔端

以灰色的平仄,染成无题。

看了许多自以为是的解释,真是又想哭又想笑。又什么冬天的风啊西边的风,又暮春的风的都是自作聪明。东风就是东风,就是春风。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就是:春风是那样的轻柔若有若无,而百花就在这儿若有若无的春风里无声的凋谢,尚有几许残留在枝头,仿佛东风的力度不够还有不被吹落的花瓣。而实际上到了该凋落的时节,即使没有这风花儿还是要谢的。就像你我的相见,那么难得的一见,却终究要分离。就像那花儿无论如何恋眷哪枝头但终究会凋谢。不管那东风有力无力命运是无法抗拒的。

根据诗句的本义来理解,想必是春末夏初前雨后的春风,因为这时大多像杏、桃、梨……等花都凋谢长果了,作者把这自然现象形象而且带有伤感的意境表达出来,看得出作者对感情是多么至纯至真。

根据现在我们直观的对自然的感觉应是秋风,特别是暮秋的风,确实是百花杀手。

写东风更好,因为东风是自春天而来,属阳性,更加温暖,欣欣向荣,而秋天的风是萧煞之风,属阴,如果自春天而来的东风都不能呵护爱情之花,其他季节又有什么能力护佑它呢?至于究竟是什么风摧残了爱情之花,从作者的诗意来联系,恐怕就一个字"悔",说明嫦娥升天,既非他人逼迫,也非后弈怀疑,而是嫦娥为做仙子偷食仙丹所致。

2022-03-16

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