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炮和朵拉巨型轨道炮在英吉利海峡两头,能封锁英国海军让德国登陆吗?

巴黎大炮和多拉大炮,都不适合用于攻击英国海军的舰艇,因此无法完成阻止英军舰艇、支援登陆作战的目的。

巴黎大炮是由艾贝哈德博士所研发设计,大名鼎鼎的克鲁伯公司负责制造。

艾贝哈德在物理、数学领域进行了各种精心运算,建立了一套炮弹、推进火药量、地球表面曲率等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算法,设计出一种12层楼高的炮身,从而实现超远的射程。

巴黎大炮之所以不能有效地攻击英国海军舰艇,是因为它实在没法准确的打击不太大的目标。一开始设计出原型时,研制者就发现它的长径比对于当时钢材而言负担太大,在头几次测试中,没打几发就让炮管因热、长度太大的因素而下垂,艾贝哈德博士为了在测试期间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简易支撑系统,在大炮的两侧竖立起两根高二十几公尺的铁架,再用数条钢索绑在铁架与炮身上。从铁架可以调整钢索,方便在进行不同角度试射需要。最后在真正生产装备时,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性,这项支撑系统简化为刚性支架。

但接着又碰到一个大问题-整体系统太重,炮身加炮膛就已重达125吨,整体系统更高达375吨重。光是支撑用的支架及其配套物件就占超过一半。当时的各种车辆没有一种能搬运其中的任一次系统。因为作战时不能等待太长的时间,所以巨大的部件也不能细细拆解,使得大多数部件重量很大。艾贝哈德博士在巴黎大炮的底座上,加装了专门设计出的特殊路轮,使得巴黎大炮能够运用铁路系统快速移转阵地。这也让巴黎大炮成为列车炮中第一个拥有超远程打击火力的型号。

下图为多拉大炮

这些特点都带来了无法精确射击的问题:因为没有任何瞄准的有效措施,巴黎大炮的弹着精准度奇差无比。首先它需要派观察人员冒险潜入法国控制地区,观测炮弹落点,以便进行修正。修正操作非常繁琐,特别是通过复杂支架进行调整角度,费时费力,而且无法精确操作,只能勉强修正,所以精度受到影响。

此外,当时的炮管、炮弹技术,在这样的射程上无法满足保持精度的要求,变形量和弹体的不平衡都进一步降低精度。

当精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只能用于攻击大城市,而不能攻击战舰这样并不非常大、还会移动的目标。所以也就说不上用巴黎大炮去阻止英国海军了。

其实,7门巴黎大炮即便是攻击巴黎,也没有太大用处:它们总共发射了351发炮弹,只导致了256人死亡,620人重伤。有一次还是运气特别好,击中了一座教堂,教堂内的156人有88人死亡。这占据了256人中的不小比例,如果没有这次的运气,巴黎大炮的战果将更惨淡。

多拉大炮的灵活性相对好一点,但依然不足以满足攻击舰艇的修去,而且多拉大炮射程远低于巴黎大炮,更不可能用于攻击英军在大海上的舰艇。

应该不行。

1918年3月23日,巴黎大炮第一次轰击巴黎时,共发射21发炮弹,射弹的纵向半数命中界为3.2km,方向半数命中界为1.2km。第二天发射的21发弹,半数命中界就增大了不少。第三天发射了6发弹,射弹偏差已相当大而不得不中止射击。当时,利用飞机来观察弹着点,利用气象观察来算定射击诸元,还考虑了地球曲率和地球自转对射击精度的影响。可见,超远程射击,还是有不少名堂的。

当时,德国人共制造了9门巴黎大炮。其中,斯可达公司制造2门,克虏伯公司制造7门。在制成的9门炮中,有一门被法军的炮火击毁,一门因炮栓爆裂而无法使用,只有7门用于轰击巴黎。

德国人共构筑了4个发射阵地。最初的阵地一直用到4月中旬。第二阵地距巴黎约100km,从4月中旬到6月上旬使用。第三阵地距巴黎.90km,7月12日开始射击,仅用了两天。8月5日至9日,用的是第四阵地。到了最后,射弹散布的区域达到5km宽、8km长,想集中攻击一个目标已不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军的前炮兵总监布拉伊顿将军在接受外界采访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门巴黎大炮的制造费用,相当于100架中型轰炸机,象这样的大炮将来恐怕是不会再制造了。”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巴黎大炮的实战应用,这里再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有趣的事实。首先,发射装药有大粒装药和小粒装药两种。先装入大粒装药袋,再装入小粒装药袋,以调节发射药的燃烧速度。装药的袋子是用易于燃烧的丝织品制成的。有趣的是,为了保持射程的稳定,发射药要恒温保存在地下室内,靠电热器使地下室的温度保持在,12℃的恒温,平时专门有一名士兵来监视地下室的温度。

2022-03-17

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