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而天下不乱?

这就是私有家族企业的好处所在,私有企业除非破产,老板永远是老板。

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而天下没有大乱,这起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套正常运转的机制,二是超常的驾驭能力。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01

因喜好道教,由“中兴之主”变成了隐居高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朱厚熜捡了个大漏,居然当上了皇帝。

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的父亲一辈。孝宗两名兄长都早逝无子嗣,就轮到了孝宗四弟朱佑杬。朱佑杬也死了,但有两个儿子,兴王长子朱厚熙也死了,次子朱厚熜就做了皇帝。

虽然这个皇帝来的非常幸运,但朱厚熜登基后却毫不含糊。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

嘉靖帝力革前朝时弊,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政治上集异纳谏,勤于政务,在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但在嘉靖帝统治后期,逐步丧失了进取精神,日益腐化,大兴土木。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爆发了“壬寅宫变”,几乎被几个小宫女杀死,此后嘉靖帝就移居西苑。

当时,为求长生不老,嘉靖帝就以“吸风饮露之道”欲成仙。每天凌晨就命宫女到御花园采晨露,导致大量宫女累倒病倒。杨金英等数十名宫女就趁嘉靖帝熟睡之际,要把他勒死。但由于打了个死结,杀不死他,就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这时有个胆小的宫女害怕,就报告了皇后。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全部凌迟处死,首犯被诛灭九族。

这事被称作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

经过这一吓,嘉靖帝就干脆躲进西苑,独自清修去了。

02

有套完整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了大明朝基本的正常运转。

嘉靖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今天的现代企业,依靠制度管理而不是人治。

只要制定了完整的制度,设置了合理的管理机构,有一帮人能够按照制度做事,公司就可以基本运转。老板甚至不必要监督和决策,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决策。如果出现决策失误和监督不力,换换人就行了。

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了宰相,但每天需要处理国家大事400多件,阅读奏本大约在20万字。朱元璋不得已就用一些大学士来帮助处理政务,到了嘉靖帝时,内阁制度就像模像样啦,而且内阁大学士的级别也由五六品提升到了二品、一品,五府六部官员也要听他们的。

嘉靖帝选择严嵩为首辅大臣,这个严嵩说起来本事不算大,但很听嘉靖帝的话,也就基本解决问题啦。严嵩就像嘉靖帝的看门狗,嗷嗷叫的厉害,主人就知道来生人啦。

在这样的制度和机制下,嘉靖帝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朝政还在继续运转。尽管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边患问题、有作为的官吏得不到任用等等,但还没有出现天下大乱的情况。

03

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管理这个事也未必一定下手亲自干,做个甩手掌柜的也未尝不可。

嘉靖帝喜好道教,道教的要义就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过多的人为干预。

勤政是一种统治办法,撒手不管也未必不是个好办法。只要制度在,机制能够正常运转也还是很凑合的。

既然没有兴趣管理政事,也就没有很急切的政治目标了。只要王朝不灭亡,自己的地位还在,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了。谁贪点就贪点,老百姓苦点就苦点,只要不造反就行。

对于嘉靖帝来说,也不是绝对的不管,不上朝不等于不过问、干预朝政。

嘉靖帝总不上朝,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就憋不住了,给嘉靖帝上了一本,说你总不上朝不是个事吧。嘉靖帝看了奏折,心想你唠叨个啥呢,烦不烦哦。于是就很客气地让首辅大臣申行时安排他辞职了。

这足以说明嘉靖帝不上朝并不是不理朝政,就像现在网上教学,不开学并不等于不上课,嘉靖帝还真有点穿越的意味。

同时,东西厂和锦衣卫那些伙计可不是吃干饭的,越是这种情况,干得越起劲,这是一道很好的防护墙。尽管有许多胡作非为的情况,但保障了大明朝政权的存在。

嘉靖帝二十几年不上朝,看起来很奇葩,但他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

一是跟他父亲一样很喜欢读圣贤之书,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从中很可能悟到了很玄奥的治国之道和驾驭朝臣的能力。

二是他除了父母谁都不爱,是个十足的孝子。在其统治四十五年中,杀大臣杀言官,毫不留情,连后宫中都到处弥漫着他的强横。作为帝王,还记得杀人,就不能说不理朝政,杀人也算是一种很直接、有效的统治手段。

因此,嘉靖帝不上朝并没有绝对放弃朝政,还一直把大权控制在手中。或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壬寅宫变“被一群宫女几乎勒死,害怕再上朝时被大臣们群殴,躲在西苑,遥控朝政,也许是他的一种策略。

“不作死就不会死”,在嘉靖帝这里或许有了新意,不管或者少管事比自己去作死还要好一些,还真的不至于灭亡。

嘉靖确实不需要上朝。

嘉靖执政期间,他搞的是个平衡术,他把处理政务分成了几个部分。

一、审阅和建议。

地方和各部门反映情况的奏章送上来,嘉靖首先是不看的,这些文件先交给内阁(相当于嘉靖的秘书班子),内阁审阅以后,根据轻重缓急,分门别类,然后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理由来,用蓝色墨写出来附上,这叫“票拟”,再送入内廷司礼监。

二、审核

送进来,嘉靖仍然不看。首先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过目,审核一下,看看情况是否符合实际,处理方式是否得当,觉得有问题,就发回去重新改正。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拿红墨签字批准,这叫“朱批”,但这还不能算结束,还必须交给掌印太监。

三、决策

到了这一步,嘉靖仍然不看,掌印太监再次审核,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拿上玉玺,啪地盖上,发回内阁,交由办事人员去执行。这个流程就结束了。三方都认为可行,一般也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如果发现有问题,发回去重新改正。如果意见仍然无法达成统一,交给嘉靖定夺。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一般情况下,嘉靖是不参与到朝政处理中的,他可以悠哉游哉地在皇宫做自己喜欢的事,采集宫女的天癸进行冶炼科技和生物制药的科学探索(如果不汲取教训的话)。

如果处理意见不统一,矛盾首先会出现在内阁人员之间,他们首先会通过争论达到妥协和统一。嘉靖不参与。

然后,再有矛盾,就是秉笔太监与内阁之间,这是行政层与决策层之间的矛盾了。他们仍然要讨论和协调,拿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处理意见来。

最后的矛盾是秉笔太监与掌印太监之间产生矛盾了,这个意见要是不统一,肯定是大事情,因为这是决策层之间的矛盾。嘉靖必须要出面解决。

以上整个政务流程即不需要满朝文武共同商议,也不需要嘉靖参与。那上朝干什么?

上朝其实就是开大会。

明朝搞的是八股取仕,选拔出来的很多人员并不适合搞国家行政管理。这些人聚在一起开大会,往往什么事都办不成。

人越多,意见越难达成统一,你是这个观点,他是那个意见,我却也另有主意,甚至很多家伙根本就不是为了要解决问题而发言,纯粹就想捣乱。这就需要廷杖,拉出去着实打。

交响乐音乐会结束了,什么也没干成,大家吵得面红耳赤,精疲力尽。有几个人也结下了仇怨,准备第二天说什么也要唾对方一脸。

这就屁事也干不成。挨揍的说你是暴君,没挨揍的说你是昏君,也瞅准了最硬的那棵柱子,准备明天一死谏君王,千古流芳。

这肯定不行,如果继续上朝,明天就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反正,有内阁和司礼监,朝政也完全可以正常处理,干嘛还要上朝呢?那就不去了。

但是,这个平衡术好掌握吗?也不容易。

嘉靖搞的是个三角平衡:

①内阁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首的清流。

②内阁以严嵩父子为首的严党。

③内廷司礼监。

这三方的实力能不能一样大?或者差不多,好保持三方平衡呢?

不行,那就每天除了内斗,什么也干不成了。

必须有一方比较壮大,能压制住另外两方,事情才能有结果。

那让谁的势力最大呢?当然是严嵩了。

为什么,因为他聪明。

严嵩懂政治,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势力壮大,他知道嘉靖要的是什么。所以,无论他在朝堂斗争中处得什么样的上风,抓住了对手什么样的把柄,都决不会把政敌赶尽杀绝。

这就是政治智慧。

司礼监从中调节,一方要倒了,就上去扶一把,维持着这个平衡。

为什么后来严党又倒了呢?不是因为严党势力不行了,严嵩老糊涂了,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嘉靖可以利用这个新的三角平衡来替代那个旧的三角平衡。

这就是帝王心术。

高明吗?并不高明。高明一时而遗患无穷。

要记住,在皇权专制社会中,只有皇权才具有继承性,可以延续,其他人的权力是没有办法继承下去的,这就需要不断替换这个三角的尖端。

可总有来不及的时候,总有某代帝王政治头脑并不够聪明和及时。

天启年间,三角平衡成了跷跷板,两头上下巅。

崇祯年间,跷跷板也塌了,而崇祯不是那块当砝码的料。

大明就亡了。

2022-03-18

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