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八水中的沣河,有学者认为先有西周丰京,之后才有沣河之名。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长安八水中的沣河,古代曾称丰、丰水、沣水。有学者认为,因为有了西周丰京之名,才有了沣河之名。这种说法你觉得准确吗?

沣河之名,在八水名称中是最喜庆的一个,令人想到丰满、五谷丰登、水丰草盛。

长安区灵沼街道张秉勤、孙信信等认为,沣河的沣,就是丰收的丰,丰沛的丰,水量充足的意思。

沣河源头东坪沟溪流

沣河,是西安人十分熟悉的一条河。上世纪80年代前,西安人游山玩水,喜欢去的地方便是沣峪口,不过自古至今,沣河不仅仅是游玩的地方,它对西安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沣河流域丰沛的水资源,为人类造就了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

考古人员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沣河流域聚居。新石器时期先民在沣河东畔长安区五星街道五楼村北蝎子岭上留下了他们曾经用过的石斧、石锛、陶纺轮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陶豆等生活用具,以及灰烬、木炭、螺壳。

五楼村张富贵等村民告诉记者,蝎子岭被平以前比四周高数米,过去种地时,常挖出瓦罐、兽骨、石斧、灰层。歇子岭西边有块三四百亩大的盆地,当地称五楼湾,地势比歇子岭低10米左右,比沣河河床还低。五楼湾最早应该和沣河是连着的,是沣河的一个水湾,因为五楼湾和沣河之间的堰是人工修的。

先民之所以选择此处安居,是因为既取水方便,又不会遭受洪灾。

沣河西岸长安区马王街道客省庄一带眉坞岭、沣河支流苍龙河畔鄠邑区草堂镇黄堆村东北同样发现属新石器遗址。在沣河流域有的地段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几乎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落密度相似。

根据史籍,在商朝时,沣河一带就有两个方国,一个是崇国,后被周文王灭掉;一个是丰国,在周成王时,被迁到秦岭南面。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东方朔评价沣河一带:“号为土膏 ,其贾亩一金”。

沣东新城沣东街道小王村76岁岳英强说,由于水资源丰富,他们村人新中国成立 前就以种菜为生,贩往咸阳、西安城区。他们村也一直是比较富裕的村,改革开放前大集体时,一个工价值1元。

长安区灵沼街道冯村77岁姚文隆告诉记者,四五十年代前,流经他们村的灵沼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有鱼、青蛙等,夏天青年人在河里玩水,妇女在河边洗衣裳,生态确实好。他们村过去还种过水稻。

集中体现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子思想的《管子》一书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位于沣河西岸的西周丰京,是西安地区出现的第一个王朝国都。周文王之所以会把京城迁徙到这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沣河流域溪流纵横,泉水密布,地下水位浅,取水方便,因此还用沣河名作为京城的名称。周武王建镐京,没有远离沣河。根据史料,周武王之后第6个周王懿王将都城由镐京迁往犬丘,也就是秦朝时期所称的废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经过考古发掘认为,犬丘就在今沣河与沣河故道沙河之间的长安区高桥街道东马坊村。

西周之后,虽然国都离开了沣河流域,但是沣河为城区供水并没有因此而告终。项羽所封雍王章邯的都城就设在废丘,依然依靠沣河水系之水。西汉末年,成都侯王商曾穿长安城墙,将沣水引入其在长安城内的私宅水潭。

沣河为西安城区供水量最多的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1959年,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在沣河东岸开辟了沣河水源地,先钻井15眼,进入70年代,又钻井17眼,出水能力达到12万立方米/日,其中32号井出水量超过1万立方米/日,居各水源地深井出水量之首,号称“井王”。1992年沣峪以东引水暗渠通水,沣峪径流引入市区。如今,沣峪河水纳入黑河引水系统,地上、地下同时向西安城区供水。

周文王迁都沣河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沣河流域丰沛的水资源利于农业生产。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靠农业生产,而决定农业产量高低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水。周人在沣河流域进一步总结和使用“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 等农业灌溉技术,从而五谷丰登,逐步强大起来,最终取代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历史上引用沣河及其支流水灌溉的农田水利工程数不胜数。

沣惠渠首闸门

相传后秦时期,人们在高冠峪口北修建草堂堰,引高冠河水,灌今日鄠邑、长安两区东大、西大等村农田数百亩,新中国成立后,可灌农田1000余亩。

唐朝,人们修建了引用沣河支流太平河水的清水渠,后改称太平渠,明朝时尚能灌溉农田万余亩,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4次改建,1967年灌溉面积扩至1.65万亩。草堂镇唐旗寨唐广成告诉记者,传说,他们村从唐代就有了。过去河水没有受污染,他们村人畜饮水、浇地,都用的太平渠水。只要太平渠有水,他们村庄稼就能丰收。

这正如唐朝诗人韦应物诗句:“且忻百谷成,仰叹造化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40年代,在李仪祉倡导下进行“关中八惠”建设,其中就有利用沣河水的沣惠渠。其在沣河洨河入水口下引水。沣惠渠建成于1947年,计划灌溉农田23万亩,1948年实灌1.6万亩。1949年后,经不断整修、扩建,灌溉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灌地21.35万亩,每昼夜灌溉1100亩。

沣河流域历史上还曾盛产多种与水有关的产品。如沣河东岸长安区兴隆街道北张村的造纸、长安区高桥街道西马坊村的豆芽。高桥街道麻池头村就是因为古代村前有一沤麻池塘而得村名。

沣河流域有两样知名小吃。一个小吃是户县秦镇米皮。传说,秦始皇时期,有年大旱,稻谷干瘪,无法向朝廷交纳贡米。有名叫李十二的农夫将大米磨成粉,和成糊状,参照麦面酿皮子的做法,做成米皮。结果色白如雪,光润如脂,柔软而筋道,越嚼越香,大家都说好吃。有人出主意,把这个献给皇帝,说不定可以顶贡米。下来收贡米的官吏眼见无法收到合格贡米,只好带着李十二的米皮去见秦始皇。秦始皇品尝后连称好吃,下旨秦镇以后不用进贡大米,只交米皮即可,秦镇米皮由此延续下来。

秦镇米皮究竟产生于何年代,尚无定论,但可知清代乾隆年间秦镇就有了经营米皮人家,1949年前有9家。改革开放后,秦镇街道经营者猛增到30多户,到上世纪80年代,在西安市区有200户,目前已发展到全国许多大中城市。

另一个小吃是锅巴。1984年,户县草堂镇下草村人阎百善、李照森等人为寻找生财之道,想到人们喜爱吃的米饭锅底的锅巴,经过研制,正式推向市场,结果异常受欢迎,成为全国名优食品,至1990年产值达1.4亿,月销量曾达到3000多吨。

这两样用大米制作的小吃出现在沣河流域一点不奇怪,因为这里水资源丰富,曾盛产大米。

沣河流域景色自古有名。沣河清彻碧透,冬夏不浑,俗称“睁眼水”,因此明朝时“丰水碧波”被列为咸阳八景之一。古人赞“游鱼上下,浴鸟飞鸣。红莲白藕,迎流而长;翠柳青蒲,夹岸而生。……朝看烟渚沽帆,夜望霜天渔火。”李采繁诗云:“涟漪丰水户山来,湛湛澄波一鉴开……鸢飞鱼跃呈真脉,云影天光映碧苔。”

因河岸翠柳绿杨,“沣堤榆柳”列为明朝咸阳十胜。有诗云:榆钱树絮弄柔条,垂曳长堤碧水遥……霸桥风景在沣桥。

沣河上游各支流峪内,瀑布成群,尤以高冠瀑布最为著名。传说武则天曾来此游览,唐朝诗人岑参曾到此隐居。

帝王和皇亲显贵,喜欢到沣峪流域游览甚至小住。隋朝时,在太平峪口建太平宫,唐高祖李渊曾到此避暑。

沣河流域之水,成就了许多人工水景色,其中著名的有两处。

一个是西周丰京南面的周文王建的灵沼。至今在沣河西侧今长安区灵沼街道海子村、回鹤庄和鄠邑区苍游镇董村等一带有片3平方公里凹地。此处本身低洼,沣河流域的泉水汇集这里,形成湖泊,周文王时期进行了挖凿疏理,开辟成一处游玩的水景。灵沼池的莲花久负盛名,“灵沼瑞莲”清时被列入户县《甘亭十二景》之中。清代诗人吴廷芝曾赞到:“荷花烂漫致轻盈,秀濯污泥出水萍。绿萼丛中朝露渥,可人时节午清风。”自清代就有一传说,灵沼“池中产黄莲花,然不常见,花盛,则县士人多科甲者。”甚至有说法,参加科举学子到此遇花必中,因此有学子到此占卜仕途。当地民间将灵沼称为海子,因此有了海子村的村名。

长期关注当地历史文化的长安区灵沼街道人张秉勤、孙稳团等带记者到灵沼遗址西侧,指着一沟道称,此为灵沼天然退水河道灵沼河,其通往沣河下游故道沙河。

长安区灵沼街道回鹤庄魏享强告诉记者,过去海子有水时,周围长了许多芦苇,人都叫苇园。改革开放后,人们还利用海子的水建鱼池,海子完全干涸才几年时间。

昆明池至唐代仍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唐高祖李渊曾到此游览。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命京兆尹韩皋修整扩建,不仅继续引洨河水,而且从沣河引水灌之。关于昆明池当时的景色,唐代诗人李百药描绘道:“神池望不极,沧波接远天。仪星似河汉,落景类虞泉。”“差池下凫雁,掩映生云烟。浪花开已合,风文直且连。”唐代诗人张嘉贞咏道:“时光牵利舸,春淑覆柔条。”昆明池冬季景色也极佳,唐太宗游览后咏道:“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

太平峪口古堰

沣河一直是西安市民喜欢的游览休闲之地,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就喜欢到沣河玩水、钓鱼。只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沣河受到了污染。沣东新城沣东街道小王村76岁岳英强告诉记者:儿时,能看到河里游的鱼。后来造纸厂把沣河染成黄的,这些年把纸厂都关完咧。

随着沣河的治理,两岸出现了多个亮丽的公园,有关整治改造的工程还在紧锣密鼓进行,而且引用沣河水恢复的昆明池。

最令人欣喜的是,沣河里的鱼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记者沿沣河采访时,看到许多人在河边钓鱼。马王街道河头村65岁吴姓村民告诉记者:前多年沣河里就有鱼,最大的有45公斤重的鱼。头天有个人钓住一条大鱼,被鱼拉断了渔线。

如今到沣峪休闲、游山玩水的人越来越多。长安区滦镇街道鸡窝村治霾网格员腾佐佐告诉记者,夏季每个周末,进入沣河源头东坪沟的游人有一两千人。

【源远流长】

从西安城区向西,过了潏河故道氵皂河,就是沣河。沣河虽然是条为人们所熟知的河流,但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沣河,古代曾称丰、丰水、沣水。从类似霸河改名灞河的规律,可以肯定,沣是由丰字而来。

有学者认为,因为有了西周丰京之名,才有了沣河之名。实际上在西周建丰京之前,沣河一带有一个叫丰的方国。因此沣河名称在先,西周丰京之名应当是根据沣河而定的。

沣河之名,在八水名称中是最喜庆的一个,令人想到丰满、五谷丰登、水丰草盛。

长安区灵沼街道张秉勤、孙信信等认为,沣河的沣,就是丰收的丰,丰沛的丰,水量充足的意思。

汉朝学者许慎所撰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称:丰,满也,大也。三国魏时学者张揖所著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称:丰,满也。

综上所述,沣河之意,可以理解为多水之河或水丰之河。

按沣河现状,根据一般以“河源唯远”的标准,其源头应该以潏河的源头为源头,也就是在大峪里。但由于是人工改造,潏河和滈河才成为沣河的支流,因此现在一般还是将沣河的源头定在沣峪里。不管怎样,其源头都在长安区境内。长安区拥有八水中潏河、滈河、沣河等3个河流的源头,是拥有八水源头最多的一个区县。

然而沣河源头具体在沣峪里什么位置也不好确定。沣河在长安区滦镇街道青岗树村处向上一分为二,劈为牛角状东西相对的两条河。从地图上看,两条河长度近似。东边那条河叫大坝沟河。滦镇街道鸡窝子村治霾网格员腾佐佐告诉记者,大坝沟由于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平时流水量相对还要大一点。但人们一直把西边的沟视为沣河正源,所以仍称沣峪河。西边的沣峪河上游向东弯时,又分为南北两支,最长的为南边的东坪沟河。东坪沟上边又分为两条河,而且上边均变成地下河,源头的确切位置真不好定。

正是源头复杂,沣河年径流量达2.6亿立方米。沣河摇摇摆摆在沣峪里穿行,一路接纳数不胜数大小沟壑之水,从滦镇街道沣峪口出了山,由于受沣河断层的影响,向西北方向走去,沿途又先后接纳西来的高冠河、太平河和东来的洨河,一直到了长安区高桥街道严家渠村,才转向东北,经历了82.8公里行程,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东街道鱼王村汇入渭河。不含洨河687平方公里流域面积,沣河总流域面积为773平方公里。

《诗经》上有诗句:“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毛诗传笺》中为此句作注释时称:“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后来许多专家学者采用了这种观点,这显然有问题。根据关中历史地理,起码数十万年来沣河始终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其水不可能不进入渭河而流向其他地方。

从小在沣河畔长大的水利专业出身张秉勤和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董长明等告诉记者,从马王街道客省庄北108国道沣河大桥以下,沣河原来不是往东北流,而是往西北流。为了避免沣河洪涝,大禹总结父亲鲧的教训,采取疏导为主的办法,通过人工,为沣河开辟新的渠道,让其向东北流。这样,其故道除沣河发洪水时泄洪有水外,平时没有了水,亮出铺满沙子的河床,因此人称其沙河。

董长明带记者看眉坞岭遗址

记者经过实地观察,认为此观点有一定道理。平原地区天然河流,一般河床与一侧甚至两侧河岸高度相差不多,有较宽的河漫滩。108国道沣河大桥处,沙河老河口河床与两岸高差不大,但沣河河床比两岸低数米。由此可知,沣河故道,是由于受地貌限制,向西北流,但这样入渭口到了渭河上游,地势自然较高,沣河上下河道落差小,水流不畅,一旦到丰水期,就会发生洪涝灾害。而改道向东北流,入渭口到了渭河下游,沣河河道落差加大,自然流水通畅,加上河床比两岸低得多,也可免除洪涝灾害。

按照张秉勤等人的观点,《诗经》“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原意应为,沣河由原来的向西北流进入渭河,改为向东北流进入渭河,这是大禹的功绩。

记者 金石 2019年6月15日《西安日报》

2022-03-18

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