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避免“退档”厄运落在自己头上,就要未雨绸缪,在这三个月时间里尽量多了解一些报考相关知识。
比如关于志愿填报的技巧、方法、录取规则、意向院校的历史沿革、专业发展、招生章程等都应该尽早了解。这里给大家列出一些考生和家长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只要避开这些误区,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被退档的可能。
误区一:招生章程每个学校都一样,看与不看无所谓
很多考生及家长常常错误地认为,各学校的招生章程里都是些形式性的“废话”,里面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实际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每年都有因为没看或不仔细看招生章程而导致退档的事件发生。比如有的考生英语单科成绩没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还要报考人家的翻译专业;有的考生明明自己色弱,还要选化工制药类专业。
结果就是这边考试院刚投了档,那边高校一看体检结果立即予以退档。
误区二:只要和高校签了预录取协议就板上钉钉了
现在有些高校为了抢夺生源,在志愿填报之前就派出招生组去和考生接触,承诺考生只要达到某一分数就会录取,并且还可能签订一份“预录取”协议。很多考生一旦拿到这份预录取协议,在报志愿的时候只要填报了这所协议院校后,后面的志愿院校就不认真去填了(心里以为自己这份录取通知书基本上已经拿稳了)。
实际上你和招生工作人员之间签的这个预录取协议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只要你分数够,并且符合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定,它就必须录取你。因为招生章程是经过高校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而不同于招生简章(招生简章一般没有法律效力,就相当于高校的宣传广告一样)。
相反,如果你分数不够,即使你签了预录取协议,最终高校也不会录取你(也没有办法录取你,投档的动作是考试院来做的,高校控制不了)
误区三:只要能进档就不会被退档
其实这种想法也有点儿一厢情愿了,一般高校在专业录取上分为“专业清”、“分数清”、“专业级差”这三种录取模式,而专业级差这种模式在录取时如果你的成绩达不到它第一志愿专业的分数,在给你分拣到第二志愿专业时就会给你减分,依次类推到第六志愿专业(最倒霉的人可能会六个专业都坐滑梯)。
所以当你遇到采用这种专业录取模式的高校,一定要多加小心,如果它不是你特别向往的高校或者你的分数报考这所院校没什么竞争力时,你也可以绕着它走。
此外,有的考生是通过加分进档的,但是高校在专业录取时却又按照裸分衡量,这种情况也容易导致你的退档。
另外还有一种考生是不信邪的,人家招生章程上明明写着“XX专业患下列疾病者不宜就读”的字样,你偏偏要理解为不宜就读并不等于不予录取,幻想着只要分够了高校就能通融录取你。站在高校的角度想想,人家又不是招不到身体正常且分数比你高的考生,干嘛一定要录取你呢?
误区四:文科考生只适合报文科院校
本来文科生可选择的院校就比理科生少,可报的专业也少,所以想上层次好一点儿的院校,竞争就比理科生更加激烈。
有时候一些考生和家长明明手里握着的,是一个不具任何竞争力的分数,却总是不甘心,抱着些侥幸心理,认为一个批次能填报那么多院校,即便稍稍把学校层次抬高点儿,其中也总会有某所院校的录取分在今年碰巧就下落的。往往这种心理下,填报的时候美滋滋的,感觉志愿院校还不错,等公布录取结果时就彻底傻眼了,怎么一所够得着的学校都没有呢?
其实有时候可以灵活点儿,来一个文理反串一。虽是文科生却去报考理工类院校中的文理兼收专业或者是文科性质的专业(经、管、法等),有时候恰倒好处的“文理反串”还能实现“低分高就”呢。
误区五:我的成绩好,每所学校挑一个热门的、自己喜欢的专业报上就行了
有的考生嫌填报很多志愿专业麻烦,觉得自己有底气,就只填一个喜欢的专业,然后再随手选上专业不服从调剂,就像下面这位在悟空问答上提问的人一样:
我记得当时回答Ta的问题时,就明确告知平行志愿下只填一个专业且不服从调剂的行为是“作死”的节奏。
志愿填报是广大考生之间的一场心理上的博弈,什么可能都会发生,没有风险防范措施就是自断后路,即便是顶尖水平的志愿规划师也逃不过运气的摆弄。
还有的考生以为高校录取是“欺软怕硬”,填了服从调剂就可能被调剂到其他专业,不填就能保证在本专业。这录取工作不是看谁“强硬”,不是“找软柿子捏”,只看你的分够不够,分够了填了“服从”也不会调剂你。分不够,那就直接和你说“拜拜”,高校连考虑给你调剂到哪个专业的时间都不用花。
误区六:如果我这个批次报考的院校,都没被录取,征集也没被征上,或许还能调剂到未满额的院校吧
下面这个问题就是我曾经在问答上回答过的:
Ta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所有的调剂,只发生在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之间,而不会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
以上这些考生和家长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就都介绍完了,最后还想多说两句:一旦不幸被退档,也不要完全放弃,还要积极把握征集志愿的机会,因为征集志愿中并不是只有差学校。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是去年我指导过的一个理科考生,成绩只有507分(辽宁去年理科一本线480),当时其家长特别想在一本中选一所内地的211大学(边远地区的211大学如新疆大学、延边大学等不考虑,只考虑内地能接受的211)。鉴于其要求过高我明确告知没有希望(那个分数在一本院校中即使选非211高校,也选不了好学校),不如以着眼于二本院校,选一所知名度高、就业好的(比一本中能选择的高校性价比要高),然后等待一本征集机会即可。
后来为其规划好志愿方案后,家长仍然再三坚持在一本院校中加入一所南方的农林类211大学。后来是意料之中的没有录取,家长当时的心情变得非常糟糕,极度不甘心,觉得二本院校始终是二本,将来孩子毕业后会比别人矮一截(实际上并非如此)。
眼见一本已经没有希望,家长在二本还没开始录取时就来问我复读可不可行。其实那个孩子的分数,本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分数,给谁都不好报。一本虽然能报,但是没有什么好学校可选,跳过一本报二本又不甘心(这是大部分人的正常心理)。我只能劝告家长不要那么悲观,看看征集志愿有没有机会。
征集志愿时,我发现中国医科大学的中外合作专业出现在征集计划中,于是建议其报考。一开始家长认为不可能被其录取,想选更稳妥的(期望值已经降低了,只要留一本就好),怕错过征集再上不了一本。
我就给他分析:第一,中外合作专业学费高,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报考,第二,它在一本招生时录取分就掉到了500以下,说明今年考生报考的少,大家对医学类院校比较慎重了。 第三,它的中外合作专业中,有非医学的生物科学。第四,孩子的外语特别好,还有出国想法,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很适合孩子报考,而且还相当于多学了一个英语专业。
听了我的分析后,孩子的父亲提交了中国医科大学的征集志愿,结果很幸运地以其征集最低分被录取,这个喜讯让他们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光,转忧为喜(有时候考的好真不如报的好)。
当时与他们沟通征集志愿录取结果时的微信截屏:
其实为什么我敢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家长不敢呢?因为家长是当局者迷,已经失去了冷静,被“一定要留在一本”的固有观念给僵住了。而我则知道,即使没有被征集上,二本里头还有我为其选择的“浙江传媒学院”等不错的院校接着呢(去年投档线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