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B站2020年五四青年节《后浪》短片?

正能量是非常不错的

近些年来人们过上了快生活,对所有事情都讲究一个“快”字,观看后浪也是急于评价而不思考其中的含义,也有人说是资本主义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束缚。

只想说的这只不过是是一个几分钟的励志短视频,正能量的演讲,为什么在有些人眼里就被贴上了“讨好年轻人”、“利益背后的控制和收割”、还有各种“悲观主义”、“情绪主义”标签。如果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全部抱有这种想法那么真是太可怕了!

人各有各的活法,看到《后浪》有人热血澎湃、积极向上,也有人随口一笑,无所谓,不管你怎么说,我还是要干我的活,这就是现实。

做人绝对不能处处钻牛角尖,为了红而无限的贬低或者是辱骂,甚至,你所写的都不是你所想的,其实这种人才是社会所厌恶的。社会需要评论家,但我们不能为了评论而评论;评论的只能是不合理,现在社会正需要大量的正能量所带动年轻人的思想,而不是被某无名小卒带了节奏!

我觉得后浪作为一个宣传片,去宣传光鲜亮丽的那一部分并不过分。后浪就主要展现了新生代创作自由,学习环境优渥,接触的科技层面更广,能去的地方更远之类方面。这些是确实存在的。

有人说不能反映贫困山区,说这是狭隘片面的只反映资本浇灌的,有家庭经济实力的下一代。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才是片面的,只注意了贫困地区,没有着眼整个大环境。

大环境就是,虽然依然存在贫富差异,但时代确实在发展。5g代替3g,信息教育日益勃发,交通运输发展,这都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带的变化。而经济较差的地方,至少从没有课本到有了课本,师资力量也上涨了,至少能从山里走去县里了。这都是变化,没有什么地方会永远与世隔绝的贫困下去毫无改变,或者说,很少。

我们确实拥有比上一代更好的资源。有的人嘲讽下一代只会打鸡血,看不起少年的热血沸腾,他们说上一代想看见主旋律,看不起上一代建设出的改变。只有他们自己是正确的,仿佛经历着比上一代更多的“社会的毒打”,用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态度,抓住视频里一个小点不停批判。

简而言之,你现在能在知乎看见人们挥斥方遒,上一代小时候行吗,能接触到那么多不同的想法吗?不能。毫无疑问。

又有人会问,那么乡村的孩子能吗?不能。但如果孩子们看见这个视频,会知道,有那么美好的生活方式值得他去拼搏。无论现实如何,你总不能告诉一个孩子,你现在的努力都是无用的。人总要靠相信些什么来走出困境。

批判者的高地来源于他们一味对比城乡横向差距,却对时代的纵向差距避而不谈。这才是真正片面的。

二次加工后的视频本来就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是事实的一个面,不能要求他取替事实。后浪只表现美好,只表现你的基础会比前浪的基础高。从批判者的后一代来看,心思跃动,憧憬满满。从批判者的前一代来看,自己经历过从前的不易,更能体会到现在的孩子们有多幸福。

在后浪这类为了激昂斗志而展现的美好景象的视频里,要求加入对贫困地区的关怀,无疑可笑。怎么不见有人在贫困地区的纪录片里高喊“这是片面的!我们国家还有发达的地方!”

你看,其实大家都明白事情全貌,都知道贫富有差距,但媒体的表现各有侧重点。大家都明白,知乎里的批评家也明白,但他会刻意忽略这个点,就像后浪只表现美好一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某些自诩经历了社会毒打的人急于否定后浪,但他们的动机无非是:自己并不是视频中所展现的下一代,并且已经放弃了成为那样的人的希望。所以他们嘲笑那些对未来还有希望的人,告诉他们,这是假的,它存在,它美好,它不属于你我。

与其问:我能不能相信后浪里的美好?不如说,我们现在的条件已经比从前优渥,无论城乡贫富都在整体上升着。无论你面对的是失败还是成功,至少困境没有以前那么困难了。

我的意思是,时代条件的整体上升给了年轻人无限可能,而那些美好就是可能性发酵出来的。从前的富人不能上网课,从前的穷人没有课本,大家都在变好,减少一点戾气会更好。

———————————

很高兴为您解答

B站联合出品的一部五四宣传片《奔涌吧,后浪》在社交平台刷屏,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影片中将中老年一代称为前浪,将这一代的青少年称为后浪,但B站这一部满载着正能量的鸡汤宣传片显然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后浪的认可,对于影片的正面评价大多是来自于前浪与少部分感同身受的后浪。但大部分后浪却对这个视频感到十分抵触,这些顶层的后浪所拥有的生活并不是所有后浪都能够拥有的,无法感同身受与被强行代表是这一次《后浪》在年轻群体中受到抵触的深层原因。

我在看完《后浪》之后感觉如鲠在喉,因为《后浪》中所展示年轻一代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但也是我拼尽全力去解决生活问题之后仍然无法企及的。我在看完影片后对《后浪》的文案感到十分尴尬,文案将偷换逻辑的鸡汤、虚假的鸡汤、真实的鸡汤混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碗怪味鸡汤,这也导致部分有问题的文案被人放大进行讨论,负面舆论一旦被人引导,就很容易往极端方向发展。从B站在这一次《后浪》营销中获得的利益来看,《后浪》的受众并不是所有年轻人,引起年轻群体的抵触是必然的,下面我想跟大家来聊一下我个人对《后浪》评价两极分化的一些理解。

《后浪》的怪味鸡汤文案给予营销所需要的流量与话题

《后浪》的文案给人感觉十分奇怪,从观感来看可以分为偷换逻辑、虚假、真实层面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融合成了一碗怪味十足的鸡汤,配合五四青年节的宣传造势,后浪这一碗鸡汤给B站的营销提供了十足的话题,有话题意味着有流量,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后浪》中引发争议的部分文案。

偷换逻辑的鸡汤

在《后浪》的视频中提到了:“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这句看似很有道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宽广,只要你愿意去学习,互联网可以给你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与途径,现代文明的所有成果都展现在人们面前。但这是为我们“后浪”专门准备的礼物吗?显然不是,这些成果展示在所有人的面前,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获取,随着智能手机与网络的普及让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能力接触到网络世界,把信息井喷时代所赋予所有人的巨量信息当成是时代对年轻人独有的馈赠,这显然十分可笑。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这句话放在后浪的视频中,我们就得结合整个视频来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咋一看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甚至很适合现在网络上的杠精与键盘侠,但细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在逻辑上存在的问题:绝对性,嘲讽与否定从来不是弱小之人的习惯,内心强大的人依然会对荒谬错误的事情表示否定,而赞美与鼓励也不是内心强大之人的习惯,弱小之人也会为他人的善举好事发自内心地赞扬。讽刺的是,视频中所赞扬的后浪,就是嘲讽与否定《后浪》的主力军,那么刚刚才被赞扬的年轻人就是《后浪》中所鄙夷的弱小之人吗?答案显而易见,文案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让歪理转化为“真理”,发现问题的人就会去为此辩驳,流量也就随之而来,而《后浪》的另一部分流量则是来自于那些虚假的鸡汤。

虚假的鸡汤

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代表青春的文化作品所产生的转变,随之年轻一代的成长,文化作品从过去的伤痛爱情系列转变为现在的无畏逐梦系列。但带来文化作品转变的从来不是作为观众的年轻一代,而是前浪手里掌握的资本与市场,随着市场的转变与普罗大众对伤痛爱情的审美疲劳,这些代表青春的文化作品才迎来了转变。而青春这个词本身就不能一概而论,忧伤与迷茫也是青春的常态,美好的名词并不足以概括年青一代所经历的青春。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这句话是引起网友最多讨论的文案之一,因为在我们看来:我所热爱的,并不是我眼前的生活,而是我们梦想中的生活。视频中那些高达、跳伞、漂流、电子竞技等美好生活代表所有年轻人自己心中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现实是残酷,能够真正过上这种生活的年轻人是少数,大多数后浪的真实生活是在低收入与高消费中勉强支撑自己的生活,奋力求生的人是在生存而并非生活。B站用顶层年轻人所过的美好生活来概括了所有年轻人,想用这种生活向社会传达出:看,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这就是年轻一代该有的样子。被强行代表的年轻人自然会对《后浪》十分抵触。

真实的鸡汤

《后浪》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视频内的部分文案是真实的情况,这部分文案不仅符合当代年轻人所追求的价值观,也符合B站当下的社区属性。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这句话是B站当下众多UP主在做的事情,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喜好的文化进行内容创作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各个领域的文化开始打破原有的文化标签,各领域文化的融合也在促进领域文化自身的良性发展,创新的优质内容与高速的信息传播让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所认同文化价值观的,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互联网信息经济的崛起,每一个人都拥有了上网发声的能力,多元化的声音一旦聚集讨论就必定会产生碰撞,大家都想要其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但往往在观点碰撞时弄得非黑即白,参考现在微博、B站等主流平台,你会发现强迫他人认同自己观点的人与双重标准的人越来越多,和而不同成为了网络交流的奢望,在信息井喷的这个时代,但年轻一代想要的就是在观点激烈碰撞的同时,能够包容且尊重不同合理观点的存在。年轻一代所需要的也是正在实践的,就是容纳更为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综合《后浪》的整个文案来看,你能够发现文案中充斥着逻辑矛盾和错误,但也有真实的地方,严格来说,《后浪》并不是五四青年节的宣传片,而是B站的一个营销广告。何冰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让不少人为之动容,认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是视频中的那样,这给《后浪》带来了正向营销的流量,通过在社交平台的传播,实现了免费的裂变营销,而文案与视频画面中让大部分年轻人抵触,以此引发的话题讨论就会进一步产生流量,赞同与抵触的观点碰撞给《后浪》带来了营销所需要的话题性与讨论性。

感动的前浪负责带来资本,被"鼓励"的后浪负责带来流量

根据B站2019第四季度财报所给出的数据,B站的总营收同比增长74%至人民币20.078亿元,虽然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的增长。然而净亏损依然高达人民币3.872亿元。在《后浪》刷屏之后,B站美股盘前涨超4%,北京时间5月4日晚间,B站的股价从连日下跌的颓势变成了开盘大涨,股价一度涨近8%,市值暴涨6.7亿美元,约48亿人民币。截止5月8日收盘,B站市值达到91.64亿美元,较前一天仍涨了4.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4亿,目前B站市值已达99.54亿美元。

股价大涨是B站想要通过《后浪》获得的实际收益之一,B站一直在探索着内容变现与盈利方式的转型,在广告变现上的克制让B站失去了视频门户网站最直接的变现方式,但也获得了用户群体的认同,B站目前的用户群体中,90后占比七成以上,随着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的提升,B站年轻一代的用户群体给B站带来的收益只会越来越高。但B站显然不满足于此,用户群体的拓宽成为了B站的发展策略,掌握着更多资本的前浪是B站的首要目标,前浪的涌入能让B站拥有更多元化的变现方式,同时也给B站带来更直接的收益。

截止到今日,《后浪》在B站的播放量已经达到2063万的播放,在被感动的前浪与被“鼓励”的后浪共同的推动下,《后浪》成为了最近的讨论热点。《后浪》宣传所面向的群体并不是真正的“后浪”,所以大部分“后浪”才无法感同身受,当你仔细回想《后浪》的内容,影片中描绘的乌托邦是由中老年一代打拼而来,他们在影片中的定位是给予的一方,他们相信自己艰苦奋斗的成果已经让年轻一代过上了这样美好生活,他们羡慕着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是他们所期待的年轻一代应有的生活,所以他们才会产生共鸣。

而被“鼓励”的后浪明白自己所过的并不是这样的生活,所以会十分抵触,当前浪的认可与后浪的抵触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时,话题与流量就会随之而来。这几天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后浪》的文章,文章内容大多是对《后浪》的驳斥、讽刺、怒骂,随着这些文章的传播,这些内容成为了《后浪》的免费广告,给B站带来免费的流量与话题热搜,所以无论你对《后浪》的看法如何,当你去讨论《后浪》的时候,B站就已经赢了。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当你明白《后浪》只是B站的宣传广告之后,我想你会释怀很多,B站是一个公司,资本所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人情。《后浪》中的生活并不能代表我们,生活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不满而变得简单,在驳斥过后,我们依旧要继续好好生活。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是我在《后浪》的文案中最喜欢的一句,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心中有梦想,眼中有希望的生活状态,我们在生活这条奔涌的河流里,无论奔涌与否,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所以,真正的后浪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希望我们都能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2022-03-25

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