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韬盗唐帝陵,记载见于《旧五代史 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记:“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新五代史 温韬传》记: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在李茂贞麾下时任义胜军节度使,投降后梁改为静胜军节度使,管辖的地盘都是鼎州和耀州。而鼎州只有一个美原县,耀州也只有一个华原县,就是说温韬做节度使时其实只管辖有两个县。美原县即现在的陕西富平县;华原县即耀县,现在为铜川市耀州区。
按照《旧五代史 温韬传》说法,温韬将其辖区内的唐帝陵全部盗掘。温韬辖区内只有美原县分布有五座唐帝陵,分别是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顺宗丰陵、文宗章陵和懿宗简陵。这五座帝陵可以肯定已被温韬盗掘。按照《新五代史 温韬传》记载,太宗昭陵也被其盗掘,应当是温韬流窜到临境盗掘的。乾陵在乾县,不属温韬辖区,据说因温韬盗掘时遇到风雨而幸存。
那么,是不是十八座唐帝陵除乾陵外都被温韬所盗吗?不一定。据《宋史 太祖本纪》记:
(开宝三年九月)甲辰,诏:西京、凤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汉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后魏孝文,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顺、文、武、宣、懿、僖、昭诸帝凡二十七陵尝被盗发者,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阝重葬,所在长吏致祭。
从这份史料可以看出,关中唐十八陵在宋初确定被盗的有十二座,还有六座可能未被盗。其中包括高宗乾陵、宪宗景陵。
笔者2018年夏曾登上三原金帜山宪宗景陵,从外观看,岩石山体完整,未有被挖掘破坏迹象。也许宪宗皇帝经过千年风雨,依旧完好地长眠在这座山底下。
温韬这个盗墓贼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军阀,为了生存,先依附李茂贞,后投后梁朱温,又叛归李茂贞,到梁末帝时,又叛归后梁。后来又投降后唐,调任许州节度使。后唐明宗时期,被流放到德州,不久赐死。
魏武帝曹操起兵之初,为解决军费紧张的问题,曾经干过盗掘皇陵的勾当,由是遭到政敌袁绍等人的谴责、斥骂,并在后世留下“盗墓界祖师爷”的名头。其实,在王朝末季,伴随着连年不断的战乱,军阀们盗掘皇陵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有一人盗墓的规模、成就绝对能让曹操甘拜下风,此人,便是盗遍唐朝17座皇陵的五代军阀温韬。那么,温韬为何要这样做?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温韬是唐末京兆华原人也,年轻时是个啸聚山林、专事劫掠的草寇,因为手底下匪徒人数众多,再加上为人强悍、战斗力强,所以被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看中并招安。温韬投降李茂贞后被收为义子,并更名为李彦韬,起初在华原担任镇将,后因屡立战功,被提拔为耀州刺史(耀州即华原)。
温韬属于典型的“墙头草”型军阀,经常依据政局的变动情况,频繁地更换阵营,毫无愧疚感可言。当大军阀朱温攻打李茂贞时,李彦韬一度举城投降,但不久又叛归李茂贞。朱温篡唐建梁后,李彦韬多次游走于岐、后梁之间,最终被后梁末帝朱友贞任命为静胜军节度使,并更名为温昭图。
温韬的辖区地处关中,与岐、前蜀两大政权接壤,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及后梁朝廷的侵夺,严峻的现实需要他建立并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为了实现扩军备战的目的,急需要在辖区内开拓财源。然而经过唐末多年战乱的破坏,关中地区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就算是把赋税强征到50年后,也搜刮不到多少钱。正因如此,温韬最终动了盗掘唐朝皇陵的歪心思。
唐朝(包括武周)共有21位皇帝,除了唐昭宗、唐哀帝陵墓在河南外,其余18座皇陵均在温韬的辖区内(武则天跟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再加上此时唐朝已经灭亡,皇陵缺乏足够的守卫力量,由此给温韬提供了盗掘的绝佳良机。据正史记载,在温韬在任的7年时间里,指挥士兵对17座唐朝皇陵展开系统性、大规模的盗掘活动,行为令人发指。
在关中的唐朝皇陵共有18座,为何温韬只挖了17座,而单单“饶过”乾陵?原来,温韬也曾动过盗挖乾陵的心思,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每当盗墓的士兵们准备破土开挖时,乾陵周围便会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场面极为恐怖,而当队伍仓皇撤离后,乾陵周围便马上雨霁云收、天气晴好。
以上情况多次出现,连一向不信邪的温韬都开始感到恐惧,认为是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护卫乾陵,绝对挖不得。正因如此,温韬最终只好选择罢手,使得乾陵由此躲过一劫,成为唐朝帝陵中唯一的“幸存者”(“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见《新五代史·温韬传》)。
通过盗掘唐朝皇陵,温韬获得大量的金银珠玉等物,由此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军阀。也正是拜他所赐,大量价值难以估量的艺术珍品,如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墨宝,才得以重现人世,未尝不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引文同上)。然而盗掘皇陵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所以温韬此举为他带来如潮般的谴责声音,顿时成为声名狼藉的大恶人。
对于盗掘来的金银珍宝,温韬除了将大部分用于个人享受外,还将它们用于扩充军队、贿赂当朝君臣,由是在后梁坐稳了藩帅的位子,数年后又移镇强藩忠武军。等到后唐庄宗灭梁后,温韬又大肆贿赂刘皇后,所以非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还得到李存勖的厚待,并被赐名为李绍冲。
然而温韬的好运并没能持续多久,等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因为讨厌他朝秦暮楚的“墙头草”作风,并深恐他盗掘皇陵的做法为后世仿效,所以借故将其流放到德州。不久,明宗又下诏赐死温韬,并诛灭其三族,时在天成三年(928年)。温韬盗掘唐朝皇陵,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最终却难免身死族灭的下场,纯属咎由自取。
庄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刘皇后,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郭崇韬曰:“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还镇。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第二年,流于德州,赐死。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与其说是没有被盗,不如说是没有盗墓成功。这里不得不感叹武则天的高明,历史上见于记载的乾陵盗掘,就有17次之多,但没有一个人成功。乾陵的入口,还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几个农民炸石头,不小心发现的。
历史上盗掘乾陵,规模较大的有三次。
唐末农民起义,起义首领黄巢动用了四十万大军,挖走了大半座山,因军中并无风水方面的能人,故未能得手,只能悻悻而退。
相比之下,五代时期耀州刺史温韬倒是有些倒霉,不知是唐皇显灵,还是真的遇上天气变化,狂风暴雨之下,竟然被惊吓而退。
民国孙连仲盗掘乾陵,动用了一个团的兵力,虽然没有黄巢那般声势浩大,但盗一个陵,人手也是足够了。可惜也只是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无功而返。
所以归结起来,应该还是当初墓道的设计颇具匠心,让盗墓贼无从入手,也有效的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唐代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