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攻壳是赛博朋克(Cyberpunk),这是科幻叙事作品的一个分支。
但是,现在这版《攻壳》,和原来的所有动画版本相比,多了另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今天就来介绍它:
glitch art
多款海报上,各种显示器花屏、死机一样的效果,就是glitch art。
预告片中也有大量这样的效果,主要用于转场。它在中国还不为人所熟知。相对常见的译法,是故障艺术。学术趴要译作:
数码故障艺术
这一译法要比前者更明确。
这样的设计风格并不是即兴发挥而成的,数码故障艺术是一个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独特艺术派别。
数码故障艺术也有着自己的历史,它来自电子设备成像技术里的出人意料的图像错误。
在最初的时候就是由于设备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画面产生故障效果。这种错误的图形,由于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开始被艺术家所接受,经过美化与处理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数码故障艺术。
回到glitch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失灵,短时脉冲波干扰”,可以理解成一种bug吧。
Glitch最早出现在英语世界里的记录,是在1962年,美国的一次太空计划里,信号图像的传输出现了错误。
典型的数码故障艺术
来自设计师Magdiel Lopez
著名的美国宇航员John Glenn(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曾完成过水星-大力神计划)对这种现象的表述为:
"Literally, a glitch is a spike or change in voltage in an electric current."
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小故障是穗状花序或电流电压变化产生的图像。
而glitch art就不只是一种对故障的简单表现,还是一种基于数码产品的“故障”的审美创作,所以glitch art也可以是看做是“美化故障”,或者通过“故障”来完成审美活动的创作手段。
大概是2010年以后,glitch art进入学术讨论。荷兰女艺术家Rosa Menkman算是glitch art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出过一本书,叫《The Glitch Moment(um) 》。
她还做了一个网站,主要搜集和评论全球的glitch art。网站地址:http://rosa-menkman.blogspot.ae/。
细看这些作品,你会发现他们的特点很统一,都是图像发生错乱,但色彩又十分绚烂,似乎还带有一些滋啦滋啦的电流音效,很像老式电视机里常出现的毛病,而这些恰好就是故障艺术的表现形式。
数码故障艺术的特点
绚丽的颜色
毕竟是显像故障之后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跟家里那台老电视一样,偏色到辣眼睛。
纵向、横向的线条感
这些效果可以用液化的工具达到速成的效果!
左滑右滑就能有纵横的线条感了!
线条切割毁脸派
虽然这个说法听上去有些毛骨悚然,但不得不说在波普、蒸汽波、数码故障艺术里面都会喜欢对人体或雕像的躯干进行切割,并且着重对脸部进行艺术处理。
毁脸......
早期的故障艺术作品
给大家看一个1978年的glitch art。很质朴……有点儿像小时候玩的8bit游戏机突然出bug了……
Digital TV Dinner (1978) created by Jamie Fenton and Raul Zaritsky
在一定程度上,白南准的Magnet TV也是属于数码故障艺术:
白南准1965年的Magnet TV
现代优秀故障艺术作品
贾科莫.卡马尼奥拉
Giacomo Carmagnola
来自意大利的特雷维索,年仅26岁的贾科莫·卡马尼奥拉在大学期间,就曾因创造了一组有趣的像素形式的艺术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认出上面这幅图像来自哪部电影了吗?没错,就是那部出自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著名惊悚电影《闪灵》。
Sortintosh
不断有像水一样的液体从电脑里面流出来,就像是它想要倾其所有加入我们人类似的。
艺术家贾科莫·卡马尼奥拉的作品风格鲜明,熟悉他作品的人总是能从一堆图片中立刻认出他来。他经常将既有人物或景物照片中的面孔与物体模糊化,造成一种近乎被数码“融化”后的效果。
韩旭东
台湾艺术家
其木雕作品,可视作立体化的数码故障艺术变体。
其他形式的数码故障艺术作品
影像方面,数码故障艺术最常出现在音乐现场和MV中,一些影视中也借助它色彩绚丽的特点,来制造一些视觉效果。
FKA twigs 最开始也算把小众玩得风生水起,她的MV拍得都蛮有创意,MV《How`s That》部分就用了glitch来处理。
MV《How`s That》
文章来自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授权转载,内容有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