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毕业季我们常常能够在新闻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标题,今年有700多万应届毕业生毕业,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其实大学真正开始普及,寻常百姓都有机会去深造是从2000年往后开始的,除去大专生,每年平均也得有300万的大学生毕业,20年下来就差不多是6000万。
加上大专生的数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其实已经破亿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速度在我们预料之外得高速发展。但是,有如此众多的高知识分子,甚至已经超过了不少国家的总人口,就能证明我国的教育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么?——真正的质量如何,恐怕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吧。
(1)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全民素质的提升
俗话说嘛,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
照理说我们国家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教育,不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现如今的义务教育,家家都为了孩子能够获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发愁,甚至花血本去购买学区房,请一对一家教。。。
我们的孩子如此辛苦从学校学习获得的究竟是怎样的”瑰宝”呢?几十年来除了应试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背诵、解题、猜出题者心思一直在我们的教育中延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书育人,育人才是初衷和本愿,成才才应该是次要的。但是现实往往正好相反。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精日分子”、”精美分子”在我们的大学殿堂、社会中横行呢?他们披着各种光环和头衔,却对祖国嗤之以鼻,热衷于其他国家,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么?教育不应该单单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才是教务的最终目的吖!
(2)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未必会有预期中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广大知识分子的努力与钻研。我们拥有世界范围内为数众多的大学生,但是为何这些”精英”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为何科技、生物、医疗这类高精尖的领域的发明创举总是属于外国人?就连邻国的日本18年都出了18个诺贝尔奖了,难道我们还不该反思”以量取胜”的教育么?
大家常常批评我们这批90后,不务实,总是眼高手低。试问,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急功近利?是谁给他们灌输了这类好逸恶劳的思想?难道教育和社会不应该为之负责么?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亡盛衰的根本。周恩来总理曾提到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受教育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名利”,更应该注重内在修养、人格塑造。
读”圣贤书”的大学生再多也派不上作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只会做题、听话、懂事的”书呆子”,社会需要的是有主见、有思考、敢想敢做、沉下心来钻研的人。
大家觉得大学生为数众多是一件好事嘛?
从本科生占全国人数的比例而言,确实不多,可能也就百分之几吧!这由于人口基数大的缘故,但绝对人数还是可观的,应该有几千万吧!但随着学校扩招以及70,80后的人老去,这个比例会逐步提高,最终会达到最高峰。所以要推测以后比例,可以近似采用现招生数和现出生人口比例。如2017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大概320万,出生人数大概1700万,以后本科生会占到人口的约2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