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过去的阿以冲突中,阿拉伯国家打不过以色列?

上个世纪几十年的阿拉伯和以色列的战争中,为什么以色列那么小的国家总是占上风?

很多读者都觉得匪夷所思,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基数,阿拉伯世界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以色列,那为什么那么多的阿拉伯国家打不过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呢?

实际上,不是阿拉伯国家打不过以色列,而是打不过美国。别说是阿拉伯国家,世界上能够与美国一战的国家屈指可数。

第四次中东战争刚刚开始时,埃及军队的突袭对以色列其实威胁还是很大的,以色列高估了巴列夫防线的作用,谁知战争伊始即被埃及军队瞬间摧毁,把以色列打了个措手不及。

尽管如此,以色列军队毕竟是训练有素,在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局面后,迅速进行了调整,决定先与埃军在西奈决斗,于是二战后最大的坦克大战爆发了。据记载,双方投入的各种坦克和战车总数超过4000辆,其场面是何等壮观。

战争期间,美国不仅向以色列提供情报支援和武器支援,而且直接派遣飞行员携战斗机参战。而埃及军队战前盼望的苏联武器援助却落空了,防空导弹打光得不到补充,过了苏伊士运河的重装甲部队在沙漠地区成了待宰的打击目标,其状惨不忍睹。因此,把一个国家的国防押宝在他国的援助上是不现实的,埃及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阿拉伯国家自二战后日趋碎片化,各自为政,勾心斗角,貌合神离,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对付以色列,这也证明了犹太集团策略的高明。

利比亚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阿联酋不畏路途遥远派战机前往参战。也门和叙利亚也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埃及数次欲吞并之,最后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当今的阿拉伯民族只能用可怜一词来形容!

阿拉伯国家在国际社会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有数量优势,无地位可言。愿意拿出几千亿美元去买武器,也不愿意自己研制,培养民族精英。阿拉伯国家大量人才外流,或死在以色列摩萨德特工的屠刀之下。试想一群贪图享受、鼠目寸光的君主怎么可能带出奋发向上的高贵民族?

如果当今的阿拉伯世界再不奋发图强,奋起直追的话,背水一搏,恐怕将永远再没有机会了!想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是奢谈了!

谢邀,那我瞎掰几句吧,以色列刚建国时,和周围阿拉伯国家打过几仗,当时,以色列也到了很危险阶段,但最终以色列赢了。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色列人团结,不怕死。,当年,全世界的犹太人有力的回国参战,不能回国的就在金钱物质上支持。犹太人知道,几干年流浪日子不好过。人人誓死捍卫这个国家。另外,美国在关键时,在情报侦探上给了以色列强力支持。在随后几十年里,随着犹太人在美国掌握更多财富,现在,美国更象是以色列的保镖。

五次中东战争,相当于一个初中生分五次暴打了一群人心不齐的小学生。

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和以色列的兵力均在三万人左右,后期通过扩军,以色列兵力达到十一万,阿拉伯联军约五万五。

虽然以色列在后期有了兵力优势,但在装备方面,还是阿拉伯联军占优。当时西方普遍不看好以色列,认为以色列必输,阿拉伯联军将在两周内解决战斗。

然而事实证明,西方专家看走了眼。因为以色列人对这场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保家卫国。不是生就是死。所以战争期间,以色列军人都爆发了极强的战斗意志。

反观阿拉伯联军,虽然有装备优势,但阿拉伯国家的目的不明确。开战之后,都在各自抢地盘,埃及抢了加沙地区,约旦抢了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抢了巴勒斯坦的北部。

战争结束后,巴勒斯坦相当于被以色列、叙利亚、埃及、约旦,四家瓜分了。四家都是胜利者,唯独巴勒斯坦人民是失败者。

如果按照联合国决议,巴勒斯坦人民早在1948年就可以建国,然而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都还没有完成建国。这就相当于是中东版的凉茶大战,加多宝和王老吉打仗,和其正莫名躺枪。

一边是抱着国家生死存亡信念参战,一边是抱着搂草打兔子的想法参战,阿拉伯联军要是打得过以色列。打得赢才怪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各国开始闹革命。

其中埃及在1952年推翻了国王统治,革命者纳赛尔成为埃及新领袖。

纳赛尔这个人,必须要承认,他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他上台后,埃及呈现出了一种难得一见的朝气。当时的埃及,大力推进国家搞工业化,修筑了很多大工程,比如说,著名的修阿斯旺大坝。

不过,搞国家工业化是要钱的,修建阿斯旺大坝这种大项目也是要钱的。而埃及当时偏偏就缺钱。于是,纳赛尔就盯上了苏伊士运河这颗摇钱树,带领埃及人民从英法手里强行收回了运河。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的英法,盛极而衰,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当时的世界霸主,是美国和苏联。英法想抢回运河,那得先看人家美苏的脸色行事。可美苏又明确表态,不支持英法对埃及动武。

既要抢回运河,同时又不能直接动武。于是英国和法国想了个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打,然后英法再出面,借口调停,控制运河。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的怂恿下对埃及动武,接下来的七天,剧本按照英国人的设想,顺利上演,以色列先动手,埃及迎战,英法调停,埃及不干。然后英法趁机吊打埃及,试图武力夺回运河。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底至11月初,埃及被英法联军和以色列爆锤,短短几天时间,就死伤俘,共计一万多人。

埃及此时才明白,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英法虽然是落毛凤凰,但这也不是它这种小国家惹得起的。

不过,就在埃及被打得喘不过气来时,比英法更流氓的美苏出手了。

美苏当时力挺埃及,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告诉英法:世界现在是我们的,你们已经是过气网红了,哪凉快哪待着去。再敢不经过我们同意就敢乱来,当心我们削死你俩!

英法被一通恐吓(苏联用核威慑,美国用经济手段恐吓),最后怂了。联合以色列侵占埃及的地盘全部奉还,苏伊士运河,自此也不敢再要了。

这里我们来复一下盘。

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输了战争,但赢了战略。除了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交到了苏联这样的大哥,获得苏联援助外,埃及还通过力抗英法这两个长期统治中东的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赢得了阿拉伯一众国家的崇拜,成为当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

也就是说,和第一次中东战争一样,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仍然是获胜者。

再进一步说,连续两次战争都没有吃亏,导致埃及人产生了轻飘飘的心态,认为带领阿拉伯兄弟们推平以色列,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件。这就为后来阿拉伯国家输掉第三次中东战争,埋下了伏笔。

1957~1967年期间,埃及带领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一直对以色列蠢蠢欲动,嚷嚷着要对以色列动手。

按照当时分析家的分析,阿拉伯国家确实占战略优势,以色列虽然有美国支持,但是阿拉伯国家也得到了苏联支持。更何况埃及在西、叙利亚在北、约旦在东,三国从三个方向同时包围以色列,如果仗打得好,像以色列这种鼻屎小国,两天就能被推平。

然而,事实证明,西方分析家这一次又看走了眼。因为以色列根本没按套路出牌。

1967年6月初,以色列预感阿拉伯联军可能会对自己下手,便在阿拉伯联军还没有集结之前,抢先偷袭,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这一次大战,也被称为“六日战争”。

为啥是六日战争呢?因为以色列军队仅用六天时间,便用一波流空袭,带走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同时陆军突击,拿下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也就是说,以色列一战,就把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在之前取得的战果,全独吞了,并且还从埃及和叙利亚手上各挖走了一块肉。

众所周知,叙利亚丢失的戈兰高地,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是叙利亚的战略要地;埃及丢失的西奈半岛西侧,正好就是埃及好不容易收回的苏伊士运河。

现在以色列军在戈兰高地驻军,严重威胁到了叙利亚。同时又在西奈半岛驻军,严重扰乱了苏伊士运河的正常通行,让埃及收过路费的生意做不成了。

叙利亚和埃及能忍下这口气?

所以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叙利亚就憋着一口气,准备报复以色列。

而这场报复战争,就是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埃及联合九个阿拉伯国家同时对以色列开战。

这场战争,规模大的惊人,以军总计投入兵力约40万,阿拉伯联军约45万,双方总计投入的坦克高达5300辆,火炮2800门,各式战机约1900架。

战争开打后,阿拉伯国家一度把以色列推到了绝境,打得以色列行将崩溃。但最终,以色列军队凭借惊人的毅力,还是顶住了阿拉伯联军的围攻。

并在美国情报部门的帮助下,从埃及军队的缝隙中穿插,完成反包围,一举瓦解了埃及军队的凌厉攻势。(美国通过卫星发现埃及在西奈的两个集团军之间有一个缝隙,便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以色列。之后以军从缝隙中穿插,抄了埃及军的后路)

埃及军队崩溃后,这仗就没法打了。于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只能停战,签订和约。

检视第四次中东战争。总的来讲,这一场战争是平手,阿拉伯国家开始打得不错,以色列后续的反击也很漂亮。

以色列最后翻盘翻得非常惊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国的支持。战争打到一半时,以色列已经打不下去了,是尼克松总统下了一道著名的命令:“把所有能飞的东西都飞到以色列去”。这才挽救了半死的以色列。

可能正是因为在战争期间体会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体量——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几十倍,可以不停的和以色列车轮战。这场输了,他们随时都可以打下一场,每一场战争都打死几个犹太人,总有一天能把以色列打崩溃。

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高层就有点怂了,产生了用谈判解决问题的心态。并最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与阿拉伯国家中影响力最大的埃及达成协议: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给埃及,双方讲和,正式建交。

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埃及宣布不打之后,弱小的约旦显然也没有再和以色列打下去的理由,双方甚至连领土争议都没有。于是,约旦和以色列也建立了外交关系。

到这里,当年和以色列死磕到底的阿拉伯国家中,就只剩下叙利亚了。(阿拉伯国家虽然集体仇视以色列,但真正愿意出兵的国家只有埃及和叙利亚等少数国家)

阿拉伯国家集体熄火后,这个时候,巴勒斯坦的游击队坐不住了。为了建国,他们组织了很多次恐怖袭击。后来大概是坏事干得太多,连庇护他们的约旦人都受不了了,于是巴勒斯坦游击队就被赶到了黎巴嫩。

但转移到黎巴嫩后,这帮巴勒斯坦极端分子仍然不老实,继续作死,打伤了以色列驻英国大使。

当时以色列早就想入侵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的黎巴嫩傀儡政权。现在正好又碰上了这个机遇。

于是,以色列便调集了十万大军,以消灭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为名,浩浩荡荡杀进了黎巴嫩境内(实际上就是侵略)。叙利亚为此也调集大军进入黎巴嫩。这一战,便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最后的结果,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以军逼出黎巴嫩,在黎巴嫩境内的一万名巴解游击队分别遣散到约旦、突尼斯、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八个阿拉伯国家。

另外,前来助战的两万多叙利亚军队和十多万以色列军队,也都一并撤离。巴勒斯坦人和叙利亚人在黎巴嫩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一战中,以色列军队表现出的美国高科技与以军优势震动了苏联和华约国家的军事观摩团,使他们意识到了苏军和美军的差距。所以这也为后来苏联的开放政策直至苏联垮台,埋下了伏笔。

总体而言。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参战方对战争的目标和获得目标的决心。以色列能赢下五次中东战争,除了第五次是因为拥有绝对实力碾压了对手外,前四次赢下战争,都是因为以色列人抱着活下去的唯一信念,最终扛下来的结果。

而相比之下,阿拉伯国家则不同。他们的目标非常之模糊。有时候,他们想团结起来把犹太人推到海里去。但有时候,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又不愿意执行这个计划。因此阿拉伯国家吃瘪是很正常的。

当然,阿拉伯国家在不利情况下,为了获得与以色列和谈的机会,打一场漂亮局部战争的能力还是有的,但这个目标毕竟小气,存在被以色列分而击破的漏洞。所以五次中东战争的结果都是以色列赢,阿拉伯国家输。

2022-04-11

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