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伏火雷”唐朝真的有吗,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伏火雷”,在唐朝真的有吗,小编认为在唐玄宗时期,天宝三年(745)并没有使用任何过以火药为原料的火器武器,具体分析如下。

唐朝中期郑思远著的《真元妙道要略》火药的制作

全书凡分三篇,勒为一卷。然书中有“三五之位在第三卷中说讫”句,知是书似原为三卷,或每篇为一卷,抑或今存书有阙,不得而知。三篇目即:点假验真镜、证真篇、炼形篇。首篇大抵言外丹点化之种种费财及危害,并列叙诸伪丹药和黄白之鉴别方法。开篇云:“夫道者,黄道赤气七九翅精三一少女为要,妙在采气还丹。”批评“学人不遇明师,误认粪秽,错修铅汞”,以致损命破家,遂列叙服饵点化以为费财危害者三十余条,并阐述伪丹药和伪金银之诸多识别法。

其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认为此不但不能炼出丹药,还有“损命破家”之祸。显然指的是爆炸燃烧事件。可以认为这就是火药发明的先驱工作。这里的蜜高热就会燃烧而变为炭,硫黄、硝石(KN03)中加入炭末,就是“黑色火药”。对近代世界起重大作用的火药,就是由此发明创造出来的。

火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大发明,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火药最早的国家,对世界历史的进程起了推动的作用。 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已把硝石列为用木炭炼丹的上品,具备了发明火药的物质基础。 东汉时期魏伯阳在其所著的《参同契》中,记载了关于炼丹时发现硝石和其他矿石在一起烧炼时发生剧烈反应的情况,后来的《淮南子》、《水经注》等书也作了关于火药使用的记录。 但准确记载火药的制作方法和在军事上使用的时间是在唐代,晚唐以后,火药被制成球形的“飞火”用来攻城,人们渐渐从冷兵器时代迈向火器,开启了热兵器的时代。从此,火药和火器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了武器系统以至军事科学的变革。

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药武器,出现在唐朝末年和北宋时期。 火药发明以后,很快被用于军事斗争之中。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最早使用火药武器是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引线点燃后用弓射出。

所以,在天宝三年,应该是不存在火器使用的,但是影视作品为了更好的演绎战争,所以加入了当时并不存在的伏火雷,给人的感觉更震撼。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在经历了多集艰难的查案之后,最终摸清了之前狼卫们,所说的“阙勒霍多”究竟是何物。这个带有洋气名字的东西,不是什么神话中的神灵,亦或是浑身外挂的开挂反派,而是一种名为“伏火雷”的火药武器。那么,历史上,在唐朝中期,真的出现了有如此威力的火药武器吗?

▲重创旅贲军的伏火雷

那么首先,火药在唐朝真的出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有关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唐宪宗在位时期成书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在这本书里,火药有一个颇为儒雅的名字——“伏火矾法”。不过虽然这算得上是有关火药最早的记载,但可能在此之前,火药就已经出现。可无论是火药当时的称呼,还是作为出处的书,都可以很明显的体现此时的火药和军事还距离甚远。

▲唐代中期火药还是与道教的炼丹有关

那么这一时期火药的威力究竟如何呢?很遗憾,就《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火药配方,是完全没有电视剧中伏火雷那样摧枯拉朽的威力。首先,虽然《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的“伏火矾法”,已经有了硫和硝的配比,但是黑火药之所以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碳,在此时还并没有得到使用。作为取代,是将一种叫做马兜铃的中药材,与硫磺硝石混合捣碎,这样的成分,自然是不可能有电视剧的中的威力。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一时期的火药记载,还是为了在药材或者炼丹时,回避这些配料混合使用,一面造成危险。因此,唐朝中期出现的火药,其实与战争还距离甚远。

▲“伏火矾法”和伏火雷虽然名字类似,但是“伏火矾法”却和伏火雷的威力和用途,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区别。

那么最早的火药武器,究竟是何时诞生的呢?比较尴尬的是,这一问题目前也是充满争议。在唐末,有黄巢军“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和天祐元年,后来吴国建立者杨行密“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这两个记载,因为宋代的“飞火”和“火箭”,一般都认为是使用火药的武器,因此被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是唐末就已经出现火药武器的证据。

▲最早的火药武器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黄巢军所使用的

不过这一观点,严格来说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在唐代语境中“飞火”、“火箭”,多是用来指点燃的弓箭,而且从黄巢军“火箭”的相关记载中,提到了黄巢军对于“火箭”的使用方式,是采用了“射”的方式,因此更有可能只是燃烧的弓箭。至于杨行密所使用的“机飞火”,倒是更有可能是采用火药爆炸来进行推动,并用其中所带有的燃烧物,以此来焚烧龙沙门。

不过除了文献中语焉不详的记载外,在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中,倒也留下了中国火器发展的重要线索。在今天巴黎吉美博物馆藏的五代时期敦煌绢画《降魔变》中,就保留了两个重要的武器形象。在一旁的两个厉鬼,其中一人手持喷火的管状喷火武器。在其下方,还有一个厉鬼手持一个正在燃烧的球状物。

▲五代·敦煌绢画《降魔变》

当然,虽说这两个武器形象多少也有些槽点,比如使用管状火器的厉鬼,竟然直接用手握持枪管等等。当然,这些问题更有可能是画师本人,对于当时军事武器了解的存在偏差。两种武器本身的形象,由于实在太过于类似后来的突火枪和铁火炮,因此很有可能正是后来这些宋代火器,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身。

▲铁火炮

有关使用铁火炮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北宋灭南唐时期的“火炮”。这种武器的实际上就是使用陶罐或者铁罐装填火药,通过引线点然后,由士兵或者投石机抛向敌军,通过火药爆炸的威力,以及飞溅的盛装物碎片,从而杀伤敌军和破坏敌军建筑。在《金史》中,描述震天雷的威力“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当然,这种描写自然也有夸张之处。但是毫无疑问,震天雷的爆炸威力,还是足以贯穿铠甲,从而杀伤敌军。

▲日本《蒙古袭来绘卷》中的震天雷

不过如果是金元时期的震天雷,是否能够达成剧中的效果呢?从剧中火药的量来看,对建筑造成一定破坏,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就像前文所说,铁火炮或者说震天雷,它们的威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赖于盛装火药的容器,在爆炸时爆裂飞溅,从而对敌人进行杀伤。然而在剧中的张小敬和崔器,不仅经受了足以将人吹倒的冲击波,而且张小敬在后来遭遇马车爆炸时,更是距离极近。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张小敬和崔器,没有因为冲击波而造成内脏受损的重伤,而且张小敬更是在无甲情况下,经历了爆炸,却没有被飞溅的木片或石块击杀。

▲在极近距离遭遇爆炸,不仅没有出现严重的内脏震裂,甚至没有被溅起的木石波及,只能说张小敬和周围的人,简直都犹如天(导演)祐。

总的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的伏火雷,已经违背了时代背景。而且其威力的奇怪表现,也说明了导演对于火药武器各个方面的认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小编觉得,伏火雷就是火药,据《范子叶然》记载,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就有民间在用了,范子叶然道:“硝石出陇道”。

火药是古代炼丹炸炉启发研究而出的。

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火药的配方。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

火药用途: 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2022-04-28

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