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改编自作家马伯庸的小说,讲述了上元佳节前夕,唐都长安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携手靖安司司丞李必拯救长安的古装剧。刻画唐朝的古装剧也有不少,直到看到了这部剧,这才是我心中的大唐盛世。
无论服装造型还是场景布置上面,剧组都极大的还原了历史,长安城的街景,路人的着装,各种细节都很细致,还原了长安108坊,每一帧一秒都深入人心,将长安城的繁华程度拍摄的淋漓尽致。
靖安司司丞李必清风道骨,外表孤冷,内心有情有义,心系长安百姓安危。历史记载李必真实存在,名为李泌,是唐朝著名得政治家、谋臣和学者,深得圣人唐玄宗赏识,七岁精通黄老和列庄学说,唐玄宗命他供奉东宫,成为太子李亨的左右手。剧中出场手持浮尘,身穿青灰色的褙子,很多人都被他头上的簪子吸引,他头上的簪子剧组是不是插反了?在大家的以往看到的影视剧中,头顶簪子都是从左侧插入,而剧中李必的则是从后往前插,其实剧组并没有搞错,反而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更加的体现出了剧组的细心之处,道士的簪子分为两种,从左往右横着插的是“卯酉簪”式,从后朝前竖着插的叫“子午簪”式,史书记载至少到元代之前,道冠是以 “子午簪”式为主,剧组真是用心良苦,所以李必的簪子是没有问题的。
细微之处如此用心,这部电视剧没有理由不火。
《长安十二时辰》已经播放到非常紧张的时刻,剧情渐渐铺展开来,不少人都已经了解到子午簪是道教的特点,还是有人看不惯李必头上发簪的佩戴方式,议论纷纷。那么李必的穿着装扮是不是符合唐朝的历史,唐朝道士应该怎么穿呢?
道教现在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是全真,一是正一。全真派是元朝前后才兴盛的,正一教则发源于汉末,而李泌所在的上清派则和正一教同属一源,都是由天师道发展、演化而成的。在东晋时期上清教形成,在隋唐时期,更成为楼观道之下最具影响力的道家流派。上清派非常重要的一位宗师陶弘景曾隐居茅山,弘扬上清经法,所以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茅山道士就宗承上清派。
当时的道士大多都是佩戴子午簪,从左向右插的卯酉簪是明清时期才渐渐出现的。唐代上清派的道士服饰,参考张万福的《三洞法服科戒文》能够有一些详尽的了解,当时各品阶道士穿着打扮大致遵循:
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皆黄裙对之,冠象莲花,或四面两叶……男女同法;六者洞真……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谓之法服。
从张万福的描述可见,这些服饰都遵循上衣、下裳、外罩帔的规则,在颜色上也有明确规定。剧中李必身着青色道袍,上衫下裳均为白色,手持拂尘,头戴莲花冠,佩子午簪;也大致符合李必,上清派有一定地位的少年道士,应有的打扮。
李泌在天宝三年最多23岁,但已经隐居了很长时间,修道的时间更是超过了十余年,成为“太子师”的李泌应该在上清教有一定的地位。根据史料他在李亨要授他官职时,自称山人,曾穿白衣陪同李亨外出。虽然时间早了一些,但剧中应该对这段史料有所参考。
由于道教做出规定,道士的法衣一旦有破损就不能再穿着,而是应该在礼拜后焚烧干净,不能让其他人看到。所以考究道教的服饰装扮是非常困难的,只能依据一些画像之类的进行考证。
在唐朝大画家米芾的《画史》中介绍:“老子乃作端正塑像,戴翠色莲华冠,手持碧玉如意。”而根据唐高宗时建造的天尊造像来看,当时的道教也已经使用了莲花冠。
莲花冠的出现其实更早一些,在《新五代史》中“后宫皆戴金莲花冠……国中之人皆效之”。可见在五代时,莲花冠就已经在平民百姓中也非常流行。不过当时的莲花冠只是状如莲花,直到宋以后,莲花冠才变得较为复杂,有了一些纹饰。
所以参考了宋代毕沅墓玉冠的剧中莲花冠,可能并不符合唐朝的规制,而李必子午簪的那根簪也有些过长。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太出格的问题,《长安十二时辰》在服饰考究上可以说是尽了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