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理复杂古代交通不便,然而是何原因造就云贵川三省如此统一语言风俗文化呢?

我是云南人,老家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地,我们的口音跟贵州毕节,水城,四川宜宾、泸州一带比较接近,但还是带着特殊的云南味儿,只是北方人辨别不了而已。

按方言区分,我们家乡话是西南官话,是北方方言的范畴。西南官话覆盖云贵川、湖北大部、湖南西部,陕南部分市县,广西桂林、柳州、河池、白色等地区。不过,西南官话覆盖地区虽广,也不是所有西南官话口音完全一致。比如,四川人说话带儿化音,贵州人说话平舌音较多,云南人说话翘舌音较多。桂林人说话则把人说成银,四川人把什么叫“啥子”,云南贵州人把什么叫“哪样”,湖北人把什么叫“么子”。在西南三省,说话比较复杂是云南,昭通地区人说话接近四川,滇中、滇南、滇西则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什么原因导致西南地区口音几乎一致呢?既然云贵川口音为西南官话,说明在古时某一朝代的官方语言就是这种口音。从西南地区历史沿革看,在秦朝以前,川地有巴蜀两国。公元前316年,战国时期,因巴、蜀发生战争,秦惠王趁虚而入,先后兼并了蜀国和巴国,设立了蜀郡和巴郡。西汉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划入全国十三州之一的益州。益州最大范围包括(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区),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也就是说,从汉代开始,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贵州已被中原王朝纳入版图。不过,那时的云贵高原少有汉人,多为少数民族部落。因而在三国时,丞相诸葛亮所写的《后出师表》中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乃蛮荒之地。说明那时的云贵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然也就谈不上传入官话。

在后来的唐代,云南出现南诏国,宋代出现大理国,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独立于中原以外的政权,语言肯定以统治者语言为主。元朝征服大理,派王管辖和镇守云南,云南才真正与内地连成一片。元朝时的云南人说的什么话,现在无法考证。

到明代,朱元璋为肃清盘踞在云南的残元势力,派三十万大军进入云贵,肃清梁王后,来自江淮地区的官兵便安顿于云贵,屯垦戍边,云贵地区的官话便由此而来,但因地区差异,发音上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昆明人把雨发音为以。广西桂北一代的西官话,同样明代驻军带入,发音也受到了当地民族语言的影响,因此,这一地区把吃饭叫“七饭”,说人叫银。而四川的官话则主要来自“湖广填四川”的两次移民,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多来自湖北,这一地区方言是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结合。

说到底,西南官话的源头就是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但因各地与周边省份交界或民族地区的不同,口音上便有所区别,但总体都能听辨。

因为西南官话的底子是明代官话啊。这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相当于湘语+赣语+粤语+闽南语人口的总和。明代官话有传教士利玛窦留下的以罗马音注音的《西儒耳目资》,所以恢复起来十分简单,而恢复的结果也没啥意外,声调跟今天的西南官话差不多,声母韵母和今天的江淮官话差不多。

西南官话的推行有四条路线。

第一条是本土覆盖

就是湖北,由于明朝官话是以江淮地区的古南京话为基础,而湖北就在江淮地区的西边,很快就被覆盖了。而现代的江淮官话由于人口流动较大融入了部分吴语和赣语所以和西南官话开始拉大差距。不过从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旧称可以知道两者的关系,一个叫上江官话(西南官话),一个叫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第二条是明朝改土归流

以湖南西部的怀化为代表,由于本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没有本地汉语,改土归流后直接用上了官话。

第三条是移民

明朝官话的使用年代大致为明—清后期。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清朝官话是北京话,实际上北京话是1908年才被定为国语。之前的清朝官话通过一些翻译名称以及《康熙字典》里面对字的注音可以确定清朝前中期也一直用的明官话(连第二次鸦片战争年代的《英话注解》都是明官注音)。因此,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就肯定是以明官话为交流语言,因为移民自身的方言五花八门,只能用官话交流,就像现代的深圳一样。所以从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始,一路往西进入重庆四川贵州都是成渝类型西南官话。

第四条是明朝驻军

典型的代表就是广西桂林,柳州以及湖南的永州,郴州和云南。旧称军话。不过军话跟上江官话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即源头一样,同时也可以直接交流,所以现代划分方言的时候又把他们合并到一起了。云南地区大家应该都知道,明亡后很多明将跑到这里,还有部分跑去东南亚。这也是为什么缅甸会有一定数量的西南官话使用者。

对西南官话和明朝官话感兴趣的可以去听一听明朝官话的拟音,有传教士们的《西儒耳目资》在,恢复明朝官话比通过韵书恢复其他朝代官话要简单的多,基本上会拼音就能读大部分。

云贵川的主要方言都是西南官话,都脱胎于元明时代的湖北话。元明湖北话是现代西南官话的老祖宗。

早在元末明初,湖北话就随明玉珍的西路红巾军进入四川,西路红巾军全是湖北人,所以湖北话在四川东部成为官方方言。明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又一大波湖北移民进入四川,湖北话在四川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明末清初四川遭遇几十年战乱,人口大量损失,清初再一次“湖广填四川”,这次来的主要是湖南的湘西人,湘西话接近湖北话,现代四川话的成渝方言主要是元明湖北话融合后来的湘西话形成的。

再说云南话,这个就稍微有些曲折了。还是要元末明初说起,元末明初红巾军的两大势力是以湖北人为主的陈友谅部和以江淮人为主的朱元璋部,两部都想吃掉对方,众所周知,陈友谅战败,朱元璋胜出。陈友谅的残部全部作为军户被朱元璋收编了,大部分驻扎在京师南京周围,后来朱元璋收复云南,需要派军户屯驻,云南十分偏远,嫡系部队肯定是不愿去的,作为收编部队的原陈友谅部成为赴云南屯驻的主力。当然这支军屯部队的多数军官和部分兵力还是朱元璋的嫡系部队抽出来的。所以云南屯军操的是语言是湖北话混合了一些江淮话。云南军屯是今天云南汉族的先民,他们语言发展下来就形成了今天的云南话。

最后说贵州话,形成最晚的西南方言。贵州是明代才建省的,贵州各地“改土归流”,汉人开始进入贵州,最早的汉语方言和云南话一样,是军屯形成。在明末清初,大量四川人逃难进入贵州,四川话进入贵州。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中,部分湘西人在贵州停下来,湘西话融入贵州。因此,贵州话在清初才定型,相对云南话,更接近四川话一些。

云贵川方言的形成大致就是如此,都是在早期湖北话的基础上形成的,移民运动是导致西南官话分布如此广阔的原因。

西南地区地理复杂交通不便是事实。正是因为交通梗阻,所以语言、风俗、文化差异非常大,没有统一一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聚居各个民族在语言、风俗、文化差异非常大。不说云贵川,单说贵州单说苗族,苗族分三大方言十八种土语,不同方言区的苗族交流都困难,苗族有近二百款妇女服饰被誉为服饰大族,其文化与风俗皆不尽相同,更不用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与文化。只能说云贵川的官话相近,因其属相同的汉藏语系汉语支西南方言。虽然云贵川交通梗阻,但秦朝前后,云贵川就已经与中原地区有往来,汉文化传播较早,汉文化在交通沿线就已生根发芽,加上五尺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发及军屯民屯商屯与改土归流的影响,汉族语言文化逐渐深入影响云贵川。

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起来很大的作用,西部地区的居民大多还是中部地区和北方移民的后裔。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就是比较有名的政府主导的人口大迁移

2022-04-30

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