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靳水平认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可穿戴设备。如果要给可穿戴设备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那么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利用可穿戴技术对日常穿戴设备进行智能化配备的设备,将各类识别、链接、传感和云服务综合运用到人们的眼睛、手环、手表、服饰等日常穿戴设备中,以期来实现用户五感能力拓展、社交娱乐、健康监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充当健康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穿戴的目的是探索建立全新的人机交互新模式,对消费者提供专属和个性化服务。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柔性电路板等可穿戴核心硬件的成熟,相当一部分的可穿戴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业化。
近日,知名调研公司Canalys发布了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共出货1730万部。而苹果依靠Apple Watch 3的出色表现,出货量达到390万部,市场份额达23%,登顶榜首。小米第三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360万部,仅次于苹果,市场份额为21%,位居第二名。
据我看来,可穿戴设备的上游产业主要有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和显示屏,可穿戴设备本身则是有手环、手表、眼睛、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下游产业主要有健身和运动
、医疗和健康以及跟踪定位等。
那么问题来了,苹果重回榜首,对那些供应链受益?从国内来看分为几个区域来看。
我们来看看国内情况。一是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创客团队、小微企业、上市企业构成可穿戴设备发展梯队力量。一方面如酷派、中兴、华为等巨头设备商相应地推出了手环、腕表等穿戴设备,还有如大麦科技、映趣科技、麦开科技、西莓科技等新兴公司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创新穿戴式产品,剑指中高端市场。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大批由山寨手机厂商转型而来的小型设备商,主要以生产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主要方向。
西部地区可穿戴设备代表企业无疑是成都的咕咚网,咕咚网是国内首家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企业,2009年成立,2010年开始涉足可穿戴设备,2011年开始生产智能手环,他们可以说是国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开创者。
北京作为首都,集聚了科技人才、媒体平台、消费实力等优势。目前,以百度、联想、小米、360、土曼科技、熙康、康康血压、天地弘毅、滕海视阳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正积极布局市场,北京发展可穿戴设备的热潮迭起。
长三角地区是又一个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集聚区。上海聚集了大量的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主要集中于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显示屏等产业链的上游领域,同时在整机生产领域也不乏像果壳电子、欧孚通信、无寻网络、浩创信息等这样有实力的企业。
因此,可穿戴设备的这些供应链,在某种程度上会受益于产业本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