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5岁理工硕士自缢?

对家人谎称在武汉工作,实则靠着小额网贷度日,辗转在小旅社、网吧“流浪”。1月29日凌晨,来自湖北天门的农家子弟、25岁的研究生罗正宇,在江岸区上海路一家小旅社自缢身亡。

謝邀!对于这位理工硕士自缢的留言,有如利剑穿入他父母心肠,从生下到成为硕士生,父母花了多心血,在他成为顾士生,不知有多高兴,平地惊雷,谁知空喜一场,不但没有让父母享受云荣华富贵,反而让父悲伤度日,到不如一平头子弟,孝敬父母,陪伴父母,我感觉你有点太对不起父母了,也太可惜了。

刚刚看完了这个新闻,澎湃新闻的《“网贷者”之死:25岁理工硕士旅店自缢始末》可以说相当完整而又详细地回溯了这个悲剧事件的发生过程:从理工硕士的家境、到理工硕士的性格、到其就职求职之路,乃至最后生命的戛然而止。看完报道,似乎悲剧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网贷”,网络舆论也普遍这样读解,但我觉得不然,我认为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职场挫败,而这其中也触及了高学历的另一面。

《“网贷者”之死:25岁理工硕士旅店自缢始末》这篇人物调查报道的阅读中,自杀者罗正宇(化名)的几段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即他对自己第一份职业的描述:

前同事陈晓勇在项目部见到罗正宇,罗说起自己经常加班,晚上整理资料到很晚,白天又要到工地上做测量,工作和他所学专业关系也不大。

2016年11月,罗正宇突然跟父亲说,他想辞职不干了,父子在电话里说了四十多分钟,罗立军不停地劝儿子。几天过后,他和弟弟专门请假到杭州劝,还是没有用,罗正宇坚持要辞职,“他说,就像没上过这六年大学,到武汉学(计算机)编程,重新学一门手艺”。

2016年12月,罗正宇在大学好友群里抱怨:工地工作环境差,一个月工资才五千多块钱,比他一个部门的本科生高17块钱。他打算年后辞职,回武汉报计算机编程培训班,转行计算机软件开发,或搞智能交通,还称自己在看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教程。

从这几段话,罗振宇的第一份职业无疑是不尽如人意的:忙和累、跟专业不对口、挣钱少,尤其是“比一个部门的本科生高17块钱”。也正是源于对第一份职业的不满,罗振宇辞职由此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无所事事、无所归依、网贷、遭遇逼债、面子和自尊,前途日益渺茫,最后一了百了。

从这个不归路能看出点什么呢?那就是,理想是个奢侈品,有理想是好的,但总拿理想来比照指导现实未免过于虚妄。尤其是:你出身贫寒,缺乏足够的支持资源来让你不断进行人生试错,连自己的生存尚难以为继的条件下。

高学历可以给人带来很多益处,但它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它很容易会让人滋生出一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比如匹配高学历的职业应该是体面地、专业对口的、轻松拿高薪的,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理想标准来应对真实的现实,那自然很容易生出人生的幻灭感,我觉得自杀者罗振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不排除高学历的确有的时候能带来光环效应,但它真实的常态往往是黯淡无光的,尤其是研究生大幅扩招的当下。硕士博士学位很多时候已经不意味着什么。我经常对前来咨询我考研的学生说:如果你对学术没兴趣,毕业就能很好就业,那就不需要考研。同一份职业,本科生起步、研究生和博士生起步,心态和姿态会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可以低到尘埃里的,后者很多时候是飘在云端的,低到尘埃里更容易开出花来。

最后只想说:人生不易,先放低姿态求生存,生存过后,才是理想。

对于一个硕士研究生来说,找一份工作人员,真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为什么没这么做那?最终还选择了死亡。

有一个原因是心比天高,好高骛远,觉得自己很牛逼,这么高的学历,应该有很高的成就,想找一个,快速成功的路子,但是结果和理想差距太大,一时脑子短路,发生了让人惋惜的事。

2022-06-15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