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主要涉及一个费效比的问题。诚然,二战时期的战列舰如果换成现代科技建造,无论是装甲还是火力,几乎可以说是海上的巨无霸,驱逐舰的大型化,比如万吨级驱逐舰的出现,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现代战列舰的复苏”——但是战列舰本身其实已经属于被淘汰的武器,并不能真的借壳重生。
从表面看,二战时期战列舰的装甲厚度,如果换成现代的标准装甲,反舰导弹其实却是难以击穿,但是战列舰的装甲一般都装在侧面,并且战舰并非全面防护,而是重点防护。为什么整个战舰不能全面防护?理由很简单,造不起。众所周知,战列舰这种海上巨无霸造假高昂,而且建造周期长,而在实际使用中那些海军强国发现战列舰也不需要全面防护,因为有些部位就算被击中了,实际上对战舰的战斗力影响也不大,那么对于这些部位就没必要浪费资金和资源。
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战列舰其实是非常消耗国力的。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美日之间的绝对成为航母和海军航空兵的天下,对于铺天盖地而来的机群,美军发现,战列舰最佳的用途竟然是作为防空平台,堆满各种防空炮,当做航母的贴身护卫。
而与此同时,战列舰本身也容易遭到舰载航空兵的攻击,俾斯麦号被击沉的重要原因就是被英军的鱼雷机击伤了动力装置;大和号和武藏号都是被航空兵埋葬。随着喷气式战斗机航程提高,各类导弹的出现和普及,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范围已经远超战列舰的主炮射程之外,而战列舰作为舰队防空平台的主要作用,已经越来越被驱逐舰替代——这个理由很好理解,一艘加装了防空导弹的驱逐舰,其实在防空能力上跟战列舰差不多,战列舰无非就是能多带一些防空导弹,但是就区域防空能力而言,使用的费效比远远比不上小而灵活的驱逐舰以及巡洋舰。
那么如果是用现代科技建造的战列舰呢?从美军在冷战后提出的21世纪先进战舰计划和战后战列舰的几次使用情况来看,其实费效比问题一直是困扰这一舰种的最大问题。
战后美军曾经在多次战争中使用战列舰,除了50年代的朝鲜战争之外,在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都有使用,而且作用也是仅限于对陆地目标进行打击;这样的作用其实和美军的21世纪先进战舰计划,以及后来的DD21计划契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库舰这个概念的出现。
武库舰其实可以视为是新型战列舰,排水量巨大、可能有4万至5万吨,用海量的导弹取代火炮成为打击手段,以及美军后来的DD21计划,乃至DDX计划下建造的朱姆沃尔特级,其实都是这种“由海向陆”思维的体现,也就是说,战列舰变成了对陆地进攻的利器,而不是舰队决战的武器。
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个计划基本上也被美军抛弃了,因为脆弱的生存能力和高昂的成本成为杀死这一计划的最终原因——美军只保留了3艘已经开工的朱姆沃尔特级,取消了剩下的29艘建造计划,而从已经建造完成的朱姆沃尔特级来看,美军最大的困扰在于:不知道拿来干什么。示威性航行?不如派伯克级驱逐舰;局部战争中去欺负小国?伯克级驱逐舰也够用了,恐怕唯一的作用就是拿来显摆装逼,或者在某部好莱坞电影中歼灭外星人吧。
所以,现代海战的霸主,依旧是航母战斗群,而不是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战列舰。
首先你要明确反舰导弹的个头并不小,俄罗斯海军中六七吨重的大家伙多的是,像什么“日灸,冥河,红宝石,花岗岩,玄武岩”之类的一大堆,之后就是反舰导弹的毁伤原理并不只是战斗部造成的爆炸伤害,而是动能穿甲加上爆炸毁伤的混合伤害,就拿我们国家的鹰击18反舰导弹举例,在靠近目标最后40公里处会以2.5到3.0马赫的速度攻击敌舰,速度越快能量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多厚的装甲也打穿了,穿透后军舰内部没有装甲只有水密仓,随便一点爆炸都会引发火灾或者是难以估计的后果。给战列舰装上现代化电子设备会怎么样?答案是不会怎么样。。。假如我们给大和装上宙斯盾,可主炮也只有40公里的射程,我们的055大驱会在200公里处发射鹰击18反舰导弹,一轮五连发,如果不沉再来一轮,完全吊打!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如果战列舰真的还有发展的余地各国就不会直接抛弃掉了。
一句话就能回答问题。因为造出足以击沉或重创重装甲战列舰的反舰导弹并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问题本身就已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题面说现代的反舰导弹,口径小装药少。现在反舰导弹设计时主要针对的目标是薄皮大馅的现代舰船,对付二战时期皮糙肉厚的战列舰或者巡洋舰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以现代军工技术造出威力足以毁伤重装甲防护型战舰的重型反舰导弹比耗费巨资和时间建造超级战列舰容易多了。这就使得建造战列舰的性价比变得极低。
当年战列舰能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各国除了同样建造战列舰之外没有什么其他办法能真正威胁到甲坚炮利的战列舰了。后来飞机应用于海战之后,小小的飞机由两三个人驾驶就能用炸弹和鱼雷把称霸多年的战列舰送进海底,于是战列舰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