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张居正乘坐32人抬大轿的谣言?

肯定是谣言惑众,无稽之谈。张居正是名好官,秉公办事,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治国安邦,以身作则,公而忘私,得罪了不少国亲皇叔,自然诽谤陷害大有人在。鼓破任人锤,墙到众人推。自古深情难留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历史有很多记载讲的是张居正三十二抬大轿,记载多来自于当朝记录,明史是清人编写的,未有记录,而它本身就有诸多删改,因此也疑点重重。不过,我自以为他不会年老昏聩到这种程度,要知道皇帝也只坐十六抬的轿子,虽然有些人讲的绘声绘色,说皇帝允许他回家奔丧期间能办公。

最早王世贞他所说的“凡用卒三十二人”是指三十二人先后轮换抬轿的还是同时抬轿的有三十二人,这种不清楚的说辞,让后人解读不同,因此很有可能产生误解,后来史家大多是根据王世贞来说这件事的,故事就越来越离奇了,也有可能是神宗想抄他家找的借口也有可能,所以信的人,也就只能姑且信之。

而我是不信的,张居正再怎么权倾朝野,他也没想过取而代之,所以,不想背上忤逆君主的污点,他是不会坐的。

我是林哥,我来答。

首先,32人的大轿我觉得不太可信。此事出自《嘉靖以来首辅传》里面内容,先不说作者王世贞与张叔达(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本就不睦,但就此事而言也仅仅出现在王元美(王世贞)之作品之中,其它正史及文献,林哥并未查到。

林哥之所以认为是谣言,根据源自封建礼教以及但是的驿道官道,虽然林哥认为张居正可以说是有明一代权利最大的宰相(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但自幼出自诗书之家的张居正也不敢轻易逾越礼制僭越皇权,毕竟明朝的皇帝出行时才只乘坐16人抬承的大轿的大轿。作为臣子的张居正怎敢如此?其次明代的言官制度非常出名,明代的御史及六科廊言官大都恪守儒家礼仪,视儒教思想、礼义廉耻、忠君之道为立世之本,凡有违者,大有以命相搏之意。居正又怎敢轻易招惹此类清流之辈。

再着,就是当时的官道,按一丈左右的标准建成,仅仅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试想一下,随从护军之众,且不说堵塞官道,单就8人一排前后4排共32人所抬大轿怎能通行?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万历六年,十六岁的明神宗准张居正所请回乡藏父,来回仅有一月之期,试想张居正怎能乘坐真定府私赠之轿,耽误回乡之期。

我是林哥生活,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从常理上抬轿日行百里不现实:张居正回乡葬父时,途中曾给万历皇帝上过《请宽限疏》:“臣于三月十三日,蒙恩准假辞行,月初四日抵家。”可以推断张居正从北京城到湖北江陵老家只用了22天,而北京到江陵的单程在3000里以上,则平均每天要行进超过130多里。日行百里则是部队急行军的速度了,而且抬轿32人能够同时保持这个速度持续22天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说法在常理上有问题。王世贞的描述过于夸张,可能有道听途说的原因。或许张居正返乡途经真定府时,接受过知府钱普赠轿,却被人以讹传讹传成了32人抬的大轿。

有关张居正乘坐轿车的记载最早见于同时代史学家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

居正所坐步舆,则真定守钱普所创以供奉者。前为重轩,后为寝室,以便偃息。傍翼两庑,庑各一童子立,而左右侍为挥箑炷香,凡用卒三十二舁之。

王世贞和张居正虽是同科进士,却有嫌隙,《嘉靖以来首辅传》又是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大背景下撰写,《首辅传》对张居正持否定态度,行间字里,酸辣兼备,尤爱从私生活方面下手抹黑居正,轿车即是其中之一。书末对张居正的评价除了有才干外乏善可陈,大加鞭挞他的人品修养,说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乃咎由自取。

明代对官员乘坐车舆有严格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代宗)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孝宗)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世宗)嘉靖十五年,乃定四品以下不许乘轿,亦毋得用肩舆。”

清初仍旧明制,皇帝乘舆有大仪轿、大轿、明轿、折合明轿。乾隆十三年,谕定大轿为步舆。”其中,步舆“臾以十六人”。也就是说,皇帝的步舆也仅能用16人抬轿,如果张居正真敢乘坐32人抬的大轿,则不啻超越皇帝,简直是大逆不道了。

有关张居正乘坐轿车的记载最早见于同时代史学家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居正所坐步舆,则真定守钱普所创以供奉者。前为重轩,后为寝室,以便偃息。傍翼两庑,庑各一童子立,而左右侍为挥箑炷香,凡用卒三十二舁之。

读读万历史,就可以了解到王世贞与张居正的关系了。看最后一句“凡用卒三十二舁之”。是一共用了32个轿夫还是32个轿夫同时抬轿王世贞并没有详细说明。

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578年)回乡葬父时,他在途中曾给神宗皇帝上过《请宽限疏》,其中报告:“臣于三月十三日,蒙恩准假辞行,至间月初四日抵家。”依此而论,张的行期只有22天。再看看两地的距离,北京到江陵距离1000多公里,32人抬得轿子一天能走多远?这样一算就知道是假的

2021-11-23

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