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我国花费巨资引进发动机,放在仓库30年,为何不启用?你怎么看?

在发动机技术上我国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虽然也为发动机的研发下过不少功夫,但一直没有取的什么跨越性的成果。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国起步要晚于西方国家,而且曾经发生过一次不算成果的技术引进。在1975年的时候,我国花费6.5亿美元的天价向英国引进了一款发动机,并且一次性购买了生产线。原本以为这将成为我国发动机技术的一次飞越,没想到的是配套的机型却出了问题。导致引进的发动机只能搁置,而着一搁置就是30年。直到2003年的时候,当时引进的发动机才开始量产。但对于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已经成为了过气产品。

斯贝发动机国产化的路,真实反映了我国一段时间来的机会主义倾向的严重危害。

上世纪60年代,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研制出斯贝涡扇发动机。涡扇发动机推力大、耗油低、可维护性好、使用寿命长,明显好于国内使用的涡喷发动机。1970年,中国空军购买了一批“三叉戟”飞机,该机型使用的就是斯贝MK511-5发动机。后来,斯贝发展出军用型MK202涡扇发动机,用于F-4“鬼怪”战斗机。

70年代初,国内考虑引进斯贝发动机,1973年7月,英国同意出售军用版斯贝。1975年12月,中英两国签订引进斯贝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合同。高层对于斯贝的态度,也是部分支持部分反对。另外,国内也在研制涡扇6型发动机,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认为斯贝影响了涡扇6,这种内耗很大影响了研制进度。

1979年,西安航空发动机厂分两批装出了4台斯贝发动机。同年11月,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考核。1980年,在英国完成了高空模拟试车、零下40摄氏度条件下的启动试车以及五大部件的循环疲劳强度试验,试验结果符合技术要求。

八十年代,造不如买的买办主义,机会主义开始占据中央主要决策地位,大批科研下马,斗的不可开交的涡扇6和斯贝国产化也被集体下马,开启了国内科研生产水平大规模退步的时代。

直到九十年代,中央领导意识到核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着飞豹研制工作的展开,涡扇9的全面国产化工作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躺在仓库吃了十几年灰的斯贝发动机才重新被拉出来仿制。可是队伍早已四散,只能从头在来,因此过程也异常艰辛。经过十多年努力,02年

首飞成功,03年通过技术鉴定,07年生产定型。从此开启了我国中型涡扇航发的国产时代。

斯贝发动机的命运多舛跟中国很多科技项目的死,都说明了几件事,第一机会主义思想是害人的。不论机会主义会短时间达成多好的局面,长期必然是有害的。

其次,坚持以我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不论是过去我们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低,还是未来我们科技和生产力水平高,假手他人都是不靠谱的,是要栽跟头的。一段时间人也跟着嚷嚷着去工业化,我们过去的曲折,也都是这些聪明人害的。

最后,做任何事,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朝三暮四,必然一事无成。这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警示。

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题目中提到的发动机,不是汽车发动机,而是航空发动机,就是军迷朋友非常熟悉的英国罗罗公司(Rolls-Royce,也翻译成劳斯莱斯)设计生产的斯贝发动机【如下图所示】。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当时的周总理亲自拍板,同意由英国引进一批民用斯贝发动机。而且引进之后,立马着手进行国产化。从此民用斯贝发动机改名为涡扇九,也就是后来的“秦岭”,并由西安430厂进行相关的研制生产工作。

有人指出来,斯贝发动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1)花大价钱引进的40多台(也有说50台的)英国原版的斯贝发动机迟迟没有飞机可装,导致很长时间内斯贝发动机躺在仓库中落灰;2)斯贝发动机的国产化过程一度中断,从1976年开始消化、国产化,直到2000年才首次点火成功,中间的时间无比漫长。

这两个说法有一些是正确的,有一些是不对的,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中间的过程。

第一点,斯贝找不到飞机装,导致购买的大量斯贝发动机停在机库落灰。

这个说法从我找到的资料来看,是不对的。根据我查到的资料,1975年,中国在引进斯贝发动机的时候,并没有大量购买原版斯贝发动机,而是主要签订了一些技术上的合同,购买相关专利,并且要求英国负责培训中国相关人员,使我们掌握这种发动机的生产方法、生产出合格的斯贝发动机。

一直到1979年下半年的时候,西安430厂一共用英国生产的零件组装出来4台发动机——这四台发动机可能是中国国内仅有的斯贝发动机。一直没有找到飞机装的发动机也是指的这四台发动机,而不是像上面的说法中说的那样是40-50台。

而这40-50台斯贝发动机是哪儿来的呢?

说起来是上个实际九十年代,斯贝发动机迟迟做不到国产化,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熟悉的飞豹歼击轰炸机已经在研了,而国产化的斯贝发动机就是用来给飞豹提供动力的。所以为了让飞豹能够顺利研制,所以中国在这个时候趁着英国退役F-4K战斗机和F-4M战斗机,大量收购了“二手”的斯贝发动机,用这些已经在英国使用了的、但是没有达到寿命的斯贝发动机装备到了飞豹上【如下图所示,就是飞豹】。

第二点,斯贝的国产化十分困难。

这个说的是非常对的。本来国产化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刚刚也提到了,在引入大概3年之后,中国就可以用英国生产的零件组装出来合格的斯贝发动机了。但是这个时候国产化还远远没有完成——毕竟零件都是英国生产的,所以还需要进行第二步,学着自己生产零件。

于是各种烦人的问题都来了。一方面是国家经济调整,大量的军工项目下马,虽然表面上没有明说斯贝国产化下马,但是缺人缺钱,很难做下去了;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原因,中国的零件生产加工能力实在跟不上。

说到罗罗公司,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劳斯莱斯超级豪车,这固然不错,但是罗罗公司也是一家生产航空发动机的企业。并且这家英国企业生产航空发动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加工工艺极其复杂先进,甚至于很长时间内连美国与之相比都要稍逊一筹。比如说下图就是罗罗公司生产的发动机叶片,薄薄的叶片可以在内部做到非常复杂的结构,可以说不是一般企业可以达到的——即便是现在,美国的GE、PW等公司在制作压气机叶片的时候也不会这么搞。

英国毕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这么多年,肯定手底下有很多的好东西,所以生产这些对工艺要求极高的零部件不在话下,但是中国就惨了,一穷二白,那自然是生产不出来要求这么高的零件了。

而且英国本身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显得比较不情不愿,只愿意出零件,但是很少愿意真心教你技术,最后自然就是国内的航空发动机工程人员,自己搞搞不明白,问英国人,英国人又不说,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所以没有钱+技术难,斯贝发动机国产化迟迟不能实现,自然是情理之中了。相比较之下,俄罗斯的发动机就属于大巧不工的,零部件加工工艺虽然也不低,但是比罗罗公司差远了,所以反而跟中国比较契合。

斯贝发动机引进国内到底有没有好处?

虽然斯贝发动机确实在国产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中间也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八十年代为了国家经济发展,航空发动机项目迟滞也是有原因的。但是说了诸多不好,也不能说这次引进没有好处,实际上还是好处多多。

一方面是西安430厂获得了很多的发动机生产经验,尤其是在跟英国人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先进技术,并且最终也确实成功实现了斯贝的国产化。

另一方面是中国在跟英国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我一个设计航空发动机的人而言非常重要,要知道,现在我接触到的国内的一些发动机设计准则都是参照英国的设计准则制定的,这无疑是帮助中国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前进了一大步。

总之,弯路是有的,但是也不是没有收获。我们应该努力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遗产”,并且尽可能避免再犯错。

2021-11-27

20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