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代人穿越回古代,能和古人正常交流吗?

古人是说白话?还是如文言文那样说话?

可以交流,但很难像今天这样正常交流。

先说口语,这是最大的障碍。

明、清以前,在白话文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候,语言环境是非常杂乱的。包括明清两代在内,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官话”,此外,就是民间百姓们各地不同的方言俚语。

《论语·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汉代官话为“洛语”。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

唐代,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洛阳雅言”出现,从口语角度讲,它的影响是最大的,时间跨度长,而且这种语音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比如盲肠半岛、东边的辐射蛆岛,以及南方的某些东南亚国家。

宋代称“正音”、“雅音”,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元朝颁布《中原音韵》,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朝初颁布《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为正,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要标准语。康熙年间,颁布《康熙字典》,雍正年间,颁布《圣谕广训》,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1909年,清朝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官话。

事实上,所谓的“官话雅言”,在我们今天来看,也属于某种地方话,而且相对于今天的地方话,古代语言更加晦涩。所以,清雍正以前,想跟古人好好用口语交流,难了。

至于那些真正的古代地方话,则更加不成熟,而且是大部分地方话都不太成熟,副词非常少,所以你想表达的内容对方未必听得懂,而对方想表达的内容,你只能理解一部分。

古代的书面用语与口语差异很大,书面用语倒勉强接近现代普通话。实际上,如果我们今天穿越回古代,书面用语将是交流的第一选择。

为什么?

因为书面用语不会夹杂多余的口音,也很少见习俗音。看字,比听声音更加直观。

比如说,我们今天说“女娲”,但实际在古代是读“女huá”;项羽,读“háng羽”;又或者你说诗词,李白,读“李bó”,将进酒读“qiāng进酒”。

你不要以为你按照古代典献上的读音就能读对古语,古人的日常读音,跟典献的出入很大。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今天的很多读音,只是借了古音的名,实际上发音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你盯着那些古代音韵,没用。

写成A读成B,或者写成B读成A,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我们今天的读音,很多是后改的。而比如“街”,过去读“gāi”,俊读作“zùn”,学读作“xiáo”等等,所以你拿今天的现代汉语去死抠古代典献上的音韵,完全是错误的。

因此,其实有很多古籍到今天还没能复原。比如古代有一次“会昌毁佛”,消灭了佛门支宗门派约30到40家,保守推断损毁经卷超过50万卷,残余经卷,只有字,但是过去是怎么读的,没人知道。又比如明代的《古今诵集》,收录魏晋至明代民间歌谣,原规模3900卷,现存世3卷半,但就这3卷半,现在也只能用现代普通话来读,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魏晋至明代民间对于每个字是怎么发音的。这么多年,这么多人,都解不开这难题。

综上。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可以与古人交流,但是用口语肯定不行。用文字,勉强能正常交流。

古人说的是白话,写的文章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官话,老百姓日常说的是白话

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号称是白话诗人,写的诗作老妪能解。比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和我们现在说话基本上没有区别。

唐初白话僧人王梵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有翻译成现代语言的吗?现代也是这么说话。

宋朝的白话诗更多,既然诗都可以是白话,说明老百姓日常就是白话。

唐代开始盛行市井小说和寺院俗讲,都是以白话的形式讲故事,说明当时白话是民间普遍流行,不然这些扎根民间的文学不会有生命力。

古人之所以写文言文,因为文人自己抬高自己,文绉绉显得与众不同。

所以,古代老百姓讲的是白话,现代人穿越过去,没有语言障碍的。

如果能够穿越回古代,就一定能和古人正常交流。

第一,你可以真的试试。试不成,那就证明不了我说的不对。

第二,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人,都是中国人;无论说现代汉语还是文言文,都是使用汉语,这样他们就有了相同点,心灵相通。即使现在的文盲听文言文也会明白个大概,所以不会说的人也是可以听明白的,是可以交流的。

第三,人们交流可以使用肢体语言辅助,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借助肢体语言也可以交流,进而相互理解学习掌握对方语言。凭现代人的聪明,再带个手机,手机里再装个翻译软件,无论穿越到什么朝代见什么人都是可以顺畅地交流的。

山人不请自来。

交流?交流个屁!与古人不能交流的最大原因就是——站起来的人,再也跪不下去了!

什么样的人能在一起“交流”?

交流不同于说话,任何人都会说话。但是遇见一个能交流的人,这的确很罕见。

如果任何人都能在一起交流,那么就没有孤独可言了。

能在一起交流最起码要看这几个方面是否匹配:思维习惯、教育背景、职业规划、生活习惯等等。简单来说就是“臭味相投”,否则尿不到一个壶里。

压力大,生活艰难,时常觉得孤独。

开心没人分享,难过没人倾诉,这都是孤独的表现。

娱乐文化、流量明星、靠脸吃饭、靠身材吃饭……说白了背后都是因为大众的孤独感作怪。

古人就不孤独吗?

孔夫子听说朋友来了,不知心里是啥滋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他到底是开心还是痛苦呢?

身边一个能交流的朋友都没有。

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听音乐,即便是听不懂词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即便是最原始的部落也有音乐的存在。

原始部落时期音乐被认为是与天神交流的方式。

每逢祭祀的时候都要敲锣打鼓,生怕天神注意不到。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虽然你听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你的心情。

语言,声调,节奏,嗓音……

虽然听不懂词,但是乐曲表达的东西,你一定能感受到。

这就是所谓的交流。

就像你遇见一个金发碧眼的女人,她冲你笑了笑。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她的善意,我就不用多说了吧。

基于这个背景,现代人能跟古人交流吗?

交流个屁。

比如说有一个人叫做甲乙丙,他觉得生活不如意想穿越,于是心想事成。

首先他穿越去了元朝,他成了一名所谓的“南人”。元朝最低等级的人。

每天的日子就是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被官府收走一大半,就这样勉强活着。

身边的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一个字不认识,你跟他说什么?自由、平等、博爱?

你跟他们说,女孩不要缠足,要去读书。

结果村长觉得你不怀好意,不让缠足是想让女娃嫁不出去。

被义愤填膺的村民乱棍打死。

算了,元朝这么凶险,我去唐朝吧,唐朝是宽容的。

甲乙丙生在一个富贵人家,但是没有富人吆五喝六的习惯,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不打骂仆人,不找暖床丫头……结果家里人都不喜欢他,觉得他脑子有病。

甲乙丙最喜欢说的话还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家里的事都要商量着来。

这句话触怒了当家的老爷,也就是甲乙丙的祖父。

老祖宗是一家之主,儿子们尚且不敢忤逆,更别说他一个小小的孙子了。

“父父子子”,家庭也是尊卑有序的。甲乙丙的祖父用家法处置他。

最终甲乙丙死于乱棍之下。

唐朝也是有危险的,不如去明朝吧。

甲乙丙一辈子不敢说话,活的小心谨慎。结果一个远房亲戚犯了大不敬之罪,被判株连九族,甲乙丙很幸运的也在名单之中。

甲乙丙死于囚牢之中。

甲乙丙不信邪,又去了秦朝。

甲乙丙更是不敢说话,因为在道路上倒垃圾,被砍了右手。

好不容易活到五十岁了,却赶上国家征兵。

甲乙丙不敢不去啊,全民都有兵役的义务,管你是不是老人家呢?

而且兵器,马匹,甲胄,弓弩都得自己准备,甲乙丙一无所有,还没上战场就死于饥饿。

甲乙丙突然惊醒,原来都是梦啊。

从此再也不提穿越这种事了。

现代人跟古人根本是没法交流的。

你觉得人人平等,他们觉得跪拜大人是天经地义。

你觉得要法制,他们觉得皇帝的话就是最大的法。

你觉得女人也要读书,他们觉得破女子生娃就是一辈子最大的事。

你觉得一夫一妻就好,他们觉得三妻四妾是理所当然。

就这样你怎么交流?

你觉得人要站着,他们觉得人就得跪着!

与古人不能交流的最大原因就是——站起来的人,再也跪不下去了!

2021-12-04

202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