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传统医药独立发展,如果西药从未传入中国,中国是否能够发展出现代医学,如解剖,药物成分分析?

西医是个好东西,有很多中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借鉴西医的方法。如果中医为主,去吸收西医的一些经验。那么将是人类医疗事业的大进步。

而西医的思考方法落后,还想凌驾于中医之上。恶意污蔑,诋毁中医,甚至要消灭中医。所以才造成中医的衰退。

这不是什么自然选择。而是政治选择。就像蒙古人要消灭汉人一样。不是蒙古人比较先进,而是嫉妒先进的汉民族。

不能。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束缚了中国人的心智,使得中国人不会运用现代科技理念来追求研究整个大自然。正是因为走出去引进来,中国人才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从而开始追逐现代科技,不断进步。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心智,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虽然改革开放力度如此大,但是仍然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改变心态,改变思维,大脑依然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所控制,不能用现代科技理念来思考问题,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那么多相信爱好传统中医理论之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四气五味寒热平衡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等的人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在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推进科学思维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不可能。过程决定结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理论基础和哲学观(唯物论,唯心论)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方向。

中药有一半左右和藏医,蒙医,苗医,傣医的药物重复,中医的拔火罐,放血,在欧医,印度医,非洲医和阿拉伯医中也有,按摩推拿手法也与它们类似,只是部位不同。到现在,上述传统医术也并未完全消失,越偏僻的地方保留越多,这和我们的“民间中医是真正中医”观点一样。它们并未向现代医学发展,毕竟两个方向跑的车。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先说结论:我觉得如果西方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等相关技术和产品从未进入我国,我国的传统医药还会延续传统,继续前行。

1.传统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解剖学,但碍于中国传统习俗,也碍于基础解剖术式不统一的原因,所以“错误”比较多,比如“血府”这个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

2.祖国医药的运作模式和理论基础非常有趣,哲学、民族风俗和地域特点都揉搓其中。

你说好么?

当然有其特别的优势,但随着大众对医疗需求的增加,这种运作模式可能并不能满足现今大众的医疗需求,直到今天,这种模式其实并未本质改变,说明这种模式是符合国情和传统的。

3.传统中医药门诊那种“前店后场”的运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师承机制。

师承机制的本质呢?

那就要说到传统医药中的秘方和验方了,如果师傅没有两把刷子,那普通人怎么肯跟着你学习,做三年“杂工”,没出师前,你的整个人都属于师傅。

名医效应只会更加严重,等出师了,也要仰仗出身和师傅在患者间打开知名度,那样才有活路,不然就是无名的走街郎中罢了。

上述的模式势必会造成一个闭塞、具有较高的入行门槛的职业和市场,这样并不利于传统医药的发展和革新。

最后,因为每个从业者都会信奉前辈的各种经典和教诲,大部分从业者只能在单一的医学理论体系下寻找突破,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会进一步开拓新的基础理论,你看看当今的传统医药就知道了。

拙见勿笑。

完全有可能。

现代医学本质上也是借助于新科技应用,对人体以及疾病的微观世界研究来找出规律,从而研发出有针对性的西药。

中医发展到明朝的时候,出现了3大著作,分别代表了中医的三个方面。

陈实功写成《外科正宗》,讲了很多中医外科手术方法论和外科疾病病理,这本书是古代外科医学的代表作。

吴又可写成《瘟疫论》,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还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中医在新冠期间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中国古代对瘟疫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据考证,中国历史上从西汉到清朝,发生过的瘟疫至少在300次以上。

中国古人对疫病的研究,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明末的《瘟疫论》,这种具有几千年经验总结的医学,有时候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

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为本草学顶级著作,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

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

达尔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 Joseph Needham)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

通过这3本书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中医学在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清兵入关后,推行严格的愚民政策,导致各方面科技停滞不前,终结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

2021-12-06

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