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和日本的各大家族有自己的盾徽和纹章,中国的家族标志是什么?

欧洲的各大家族城堡有自己的盾徽,离我们近的日本有家族的纹章,咱们中国为什么没有类似的族徽呢?

中国的家族纹章,即是这个家族的姓氏,后来它们演变成了汉字。根据上述图案,并非只有专家才能够看出这个家族的祖先起源,这些图案往往代表了他们家族的图腾或职业等其他特性。

比如:韩氏与董氏、田氏注定是从事农耕生产,韩氏家族至少已经学会使用畜力耕作;熊氏、黄氏、龙氏则分别以他们的姓氏中的动物作为图腾;谢氏与张氏开始使用弓箭;白氏、孟氏、崔氏、周氏天性向往自由,希望自己能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万氏和朱氏对昆虫保持着密切的兴趣。

秦灭六国后,类似日后的欧洲和日本那样的世袭的家族势力开始崩解,大一统的王权和郡县制的实行,在未来的两千多年中,统一始终是华夏大地的主流状态,在任何一个分裂的时代,统一也是君主们唯一的终极梦想。

简单地说,之所以中国古代史上,家族纹章没有发展空间,是因为缺乏欧洲或日本的土壤。在古代欧洲和日本,更多的时候王权较弱,封建诸侯家族(也可以理解为村长)权力较强,不管是响应君主出兵对外作战还是干脆互相拼杀,家族们在盔甲服饰或旗帜武器上,必须有所区别,盾徽和纹章才应运而生,后来在它们的基础上直接衍生出国旗国徽的概念。

大一统的王朝不需要家族纹章,甚至会打压家族纹章的出现,那将被视为对君主权威的挑战。这是外在压力。

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直接导致大家族姓氏的人口太过庞大,张王李赵遍地刘,同姓相见,实在是没有宗亲的感觉。这还不算,倘若某大姓有一个家族纹章,必定会出现烂了大街的现象,达官显贵的标志,出现在贩夫走卒,乃至乞丐娼妓身上,实在是有损家族的堂皇与威严。所以,纹章的产生和延续,事实上也缺乏内在动力。

看到回答区有人拿出什么“姓氏图腾”说事,这东西其实就是现代人搞的美术字,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笑还被这么多人当真。族徽的本质是文字,并不是图画。族徽在中国古代确实是存在的,但主要存在于商代和西周时期,背后是有着氏族社会作为纽带的,等到春秋时期氏族开始解体,族徽也就消失了。再往后的家族并没有普遍的徽号,这个是和西方有所区别的,但是以“姓氏”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族徽对外的表现其实就是“氏”,每个氏就是一个社会单位,所以又叫“氏族”。比如孔子祖上是宋国,也就是宋氏,族徽是宋;到孔父嘉这代被灭族,孔父嘉子孙逃到鲁国,以孔父嘉字为氏,建立孔氏,族徽是孔。但是战国时期血缘氏族解体,族徽作为族的辨识标志就不需要了。姓在当时本来是血缘标志,比如孔子族徽不管是宋还是孔,子姓都不变。因为氏族的解体,姓和氏的区分也不需要了。

流传下来的姓氏秦、齐、楚、赵、韩、燕、魏这些主要是先秦的“氏”而不是姬、嬴、芈这些“姓”,而其从父不变的性质又像是“姓”。所以今天姓氏合一,而族徽不存在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族徽或者家徽,学术上称为纹章,主要作用是进行区分。

欧洲盾徽是在12世纪,由封建领主和骑士在战场上开始广泛使用的。

贝叶挂毯上所描绘的骑士盾徽,图源:维基百科 Bayeux Tapestry

封建时代到来之后,领主们也开始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象征符号。在封建时代的大战役中,成百上千的战团参与其中。战士们的装备差异,因为兵装制造者们更频繁的技术交流,以及战团中普遍采用的、缴获后即收归己用的制度,也渐渐变得不那么明显。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盾牌上使用的颜色和符号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颜色和几何形状的组合。

公元十二世纪西西里王国国徽,使用了色带+动物的符号组合

从13世纪开始,这种盾徽开始不局限于在战场上使用,而是成为一种欧洲上层社会家族所使用的旗帜或标志,一代传一代。尤其是那些有权使用盾徽的人,在法律或社会习惯上,开始逐渐演变为国家权力。之后教堂的神职人员也开始使用盾徽,接着是小镇用于镇民识别,以及大学及商贸公司这类皇家特许的机构。旗帜是由盾徽发展而来的,旗帜学和纹章学的艺术是非常相近的。

蒙福特伯爵家族徽章

德国家族盾徽查询(公益机构):https://www.ancestry.de/familienwappen

雷根斯堡南方制糖厂1926年的盾徽商标,图源:SÜDZUCKER<img src="//s3.pstatp.com/wenda/wenda_web/static/style/image/loading_a788ad0.gif" _src="data:image/svg+xml;utf8,<svg xmlns=" http:="" www.w3.org="" 2000="" svg'="" width="191" height="167">"/>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校徽也是一枚盾徽

在21世纪,大量机构及个人仍旧在使用盾徽;比如很多欧洲城市和大学都有关于如何使用盾徽的指引,并且将其作为商标保护。很多社团也帮助设计并注册个人盾徽。在某些国家,比如英格兰和苏格兰,持续数个世纪仍旧保持与当时所授予的盾徽相同的纹章格局并持续管理至今。

日本的理由与欧洲类似:

(更新:评论区有人指出日本家纹的诞生早于德川幕府,已放入精选评论供大家参考)

在室町幕府的时期,幕府将军开始让守护大名管治一国,直到中后期,武士势力抬头,爆发了应仁之乱,很多守护大名的势力被战国时代的大名取代。之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基本确立领主的体制,其后到德川幕府创立时,大名的分封大致上已经完成。

这些顺从江户幕府的大名,在他们的领地内拥有一定的程度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自决权,让他们发展城内或城下町,拥有一个细小的国家的功能——大名常被称为“藩主”,而其家臣则称为“藩士”;而一些有势力的大名们,也会在主藩内也设立“支藩”,支藩的藩主通常是由主藩藩主的重臣(例如“家老”)或血亲担任。相对于诸“藩”,德川幕府的直辖领称为“天领”。

藩通常会以藩主的居城(藩厅)命名,例如上杉氏以米泽城作居城,一般被称作为米泽藩,而附近的伊达氏,在仙台城作居城,称作仙台藩。但是如果藩的领城占有一国大多数领地甚至是多于一国的领地,通常会以国名作称呼,例如前田氏的加贺藩、岛津氏的萨摩藩、以国名作称呼。在当时,最大的藩领是前田氏的加贺藩,拥有超过一百万石的石高,拥有了加贺和能登两国。

以“藩”称呼当时拥有一万石以上大名的领国,是由当时的儒学者开始的——中国古时周天子分封领地给国让诸侯们自治,概念是要服从天子;同样地,日本的大名们也要服从于幕府将军,因此便称这些领国为“藩”。但江户幕府的正式体制中没有“藩”这一设计,大名“藩主”间交流也不用“藩”的名义,而是以“某某家中”称呼。虽然在江户时代初期,并非是正式的制度名称,所以只限某一部分人在使用,在元禄年间之后也只是到处可以看见的这样的称呼的程度。直到明治时代正式成为公有的制度,这个名称才开始被广为使用。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废藩之前的总数共有276藩。

为了辨识众多的藩国,日本发展出了类似欧洲纹章的“家纹”,比如:

图源:维基百科

图源:维基百科

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徽章(更新:评论里有人说战国时期诸侯是有徽章的,已放入精选):

周朝分封天下,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名字,且不同于欧洲因使用字母所导致的国名冗长,中原诸侯的国名辨识度高且简短有力,最多使用两个汉字就可以区别彼此。无需借助颜色、色块、象征物的帮助。

把汉字放到旗子上,简单易识,搞定

中国大一统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共主”观消灭了地方层级互相做区分的必要性,既然没有“敌我”,“天下为一家之天下”,互相区分也就失去了意义。

即使在日后国家分裂的乱世,中国也再没有经历春秋初期那种“千百国共存”的社会,最多不过五代十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上百个诸侯、日本两百多个藩国在数量上有显著差异,从实情出发,标识不需要做的过于复杂,甚至一直延续周朝的传统也可以满足需求。

春秋末年,图源:百度

2022-01-25

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