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发展速度还是不尽如人意?

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发展速度还是不尽如人意?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这两个技术瓶颈为什么不容易突破?

我理解这里的新能源汽车一般指的是电动车。其实电动车的诞生不比燃油发动机汽车晚。续航能力的瓶颈一直是制约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电池的重量几乎占了电动车重量的一半左右。

新能源车发展有赖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石墨烯电池,新燃料电池等等都才刚刚开始应用。

而汽车行业,众所周知,涉及人身安全和公众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测试才能在汽车上使用。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1,新能源基础科技发展才刚开始突破,到实际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在汽车上应用更需要时间验证。

2,充电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快速充电技术的应用还没完善,这也需要时间。

3,国内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是依靠补贴扶持才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结构。

另外还有其它原因,比如油价下跌,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的认知等等……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还是在发展的,但是为了更健康安全的未来,我们不妨耐心一点。

“全球汽车产业的调整就从能源开始,这是它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以来最严厉的一次变革。这是新兴市场的机会,符合世界汽车产业面临每一次挑战时的规律,中国汽车急需要找到合适的坐标”。4月15日,由《投资时报》、《标准排名》和上海华翰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5电动汽车商业化元年高峰论坛上达成上述共识。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比上年同比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605万辆和4.5048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 2.4倍和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94万辆和2.9715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

2014年开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产品非常丰富,但现实是,除了续航里程、充电桩这些拦路虎外,市场对于新能源、特别是电动车还有诸多顾虑,如使用寿命、二手车残值等问题。

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沈海寅认为那都是传统的汽车产业在思考的问题。正如特斯拉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是它代表了汽车的产业发展的定位,又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已经不完全只是一辆汽车的概念了,从某种程度上它重新定义了汽车,它让汽车成为了一个可移动的智能交通工具。

在看到了这样的机遇后,作为互联网的几大巨头,谷歌、苹果、阿里巴巴、腾讯等纷纷把触手伸向了汽车这个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行业。从谷歌的地图与自动驾驶技术,到苹果的Carplay车载智能手机嵌入系统,再到阿里巴巴的高德地图和腾讯的打车软件,这些IT互联网界的巨人正一边虎视眈眈的注视着汽车界的一举一动,一边准备着自身切入的筹码。但限于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特征,这些互联网IT企业并没有马上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核心,而是先从外围入手。

然而,新能源车日益火爆的背后却也隐藏着诸多发展瓶颈。作为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汽车企业代表对当前的发展状况表述了自己的担心。北汽新能源汽车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先生就在会议中明确表示,“总有媒体朋友问我,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什么这么慢?为何投入和产出比不乐观?其实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兴事物,不只是单一的产品的投放,它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并对周边社会配套实施的要求非常高的。新能源车的发展确实很有难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电动车委员会副秘书长、精进电动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蔡蔚博士就此问题指出:“单从安全性说,当前的电池在温度超过180度的时候就容易通过爆炸释放能量,安全性绝对是当前电动车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蔡蔚仍对未来感到乐观,“近年来电动车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市场前景,不管是国家的财政补贴还是政府的积极采购,甚至自然环境的要求,都预示着电动车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大”。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充电桩的大面积覆盖,红星商业副总经理兼综合管理中心总经理刘建安先生就带来了积极的信息。刘建安说,“充电桩的部署和地产行业是分不开的。红星商业对充电桩抱着积极的态度,甚至我们已在大力推广。

基于此,中国资本市场对于电动车的热度,也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只是未来汽车能源发展的方向,更看好它与新科技、移动互联网结合后所产生的新产品。特别是Google汽车、乐视汽车的概念提出后,甚至有人认为,未来的汽车生产企业或将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

不过这样的放缓脚步并不意味着望而却步,IT企业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是可以想见的未来。以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为例,后者2013年净利润为22.8亿美元,腾讯为27.3亿美元,而同年,销量排名世界第二的通用汽车净利润仅为53.46亿美元。遥想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仅耗资18亿美元,2014年东风参股PSA也仅仅花费了8亿欧元,如果不考虑后期的资金投入等其他成本,只要IT企业愿意,他们完全拥有参股或者直接收购汽车企业的实力。而在拥有整车制造企业后,将其持有的IT互联网技术与汽车制造技术相结合,推出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汽车产品将易如反掌。

还不快?

以个人感觉,我认为已经是飞快了。

其实,就连最初的宏观规划,都认为电车普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后来不知为什么,规划似乎有所修改,进行了提速。

汽车与数码产品不同,它的使用环境非常复杂,又与安全直接关联,再加上资本缘故,每一次技术提升,都得小心翼翼。从用户角度看,只有步步为营,方能尽最大可能保障安全。在这方面,保守一些,不一定就是坏事。

按照发明顺序,先有汽车,然后是电车,最后是油车。100年前,美国就发展过电车,网上应该能找到当时充电站的照片。油车后来居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只能说明它的优势,在那个年代更为领先。

如今,电车卷土重来,环保是原因之一,但如何让它真正环保,是目前的技术尚未做到的。也就是说,人类在电车领域,尚在探索当中。在这个阶段,没必要操之过急,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以立竿见影的事儿。

其实新能源的进步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续航能力已经提升了很多了,另外快充的速度也比之前快了很多。充电桩的问题相对进步的比较慢,很多还是自用和当年“骗补”来的。只是现在对于后期的电池处理和成本这块的未知性还是值得思考的

小刘认为,新能源目前没有大规模普及,主要有以下几点客观原因。

首先是保值率。新能源汽车这几年刚刚兴起,保值率令人惨不忍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燃油车注定会淡出市场。待到电池的技术成熟之后,快充速度和续航时间能满足市场需求,燃油车将会淘汰。目前的主流还是燃油车的天下,起码这几年不会改变。

其次就是安全性。相对来说,新能源车型拥有更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或者说老化后,会更大概率发生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漏电,起火,甚至爆炸…虽然厂家做了大量的防范措施,但是相对来说,燃油车还是更加安全。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辐射问题,不过多阐述了。

然后是成本问题。目前新能源车型的价格普遍偏高,而且充电站也不像加油站那么多,家用充电桩一般又得不到小区的支持。更重要的一点,动力电池更换价格居高不下,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

新能源车型好处也很明显。它确实拥有更强的动力,更小的噪音,也能带来更低的功耗。但是小刘认为,选择新能源车型,还为时尚早。

如有疑问,请及时提出。

谢谢!

一种说法是新能源的发展并不是国家不知情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的巨大弊端,而是国家的战略考虑,减少石油的消耗以备不时之需,让夜间的电能浪费利用起来,当时这种说法对我这个坚定反对电动类新能源以巨大震撼,但目前从全世界来看电池驱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性革命性的技术,比如低温效率,电池密度,轻量化的突破等等。国家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为了扶持我们本土企业,采取大水漫灌的形式想让某些企业脱颖而出,扼制掌握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可是中国人太聪明了,或者说太自作聪明了,在最初的标准框架下,一夜之间冒出了多少电动车企业,骗取了国家多少真金白银,浪费了多少民脂民膏,但是结果呢,大部分车场还是作坊式的生产,引进韩国日本电池,套取补贴,后来国家意识到在中观层面进一步加强标准,打击了一批,但那些所谓国企和民营大厂本质上也是骗补,但国家不会打击这些,打了这些国家战略就失败了呀,所以这标准是按照这大厂们的最低标准定的,最终的结果呢,大厂被惯出了毛病,依赖补贴,继续套取补贴,继续不注重研发,因为电池技术目前经历瓶颈,也无法继续研发,因为顶尖技术还是掌握在汽车强国手中,国内厂商根本就没到那一步,所以造成被动局面,像号称先进电池技术的比亚迪等,本身也在偷换概念,因为产量第一并不意味着技术第一,手机电池做的好并不意味着汽车电池做的好,本质上比亚迪荣威等比较领先的车厂还是在依靠补贴和大城市的号牌政策活着,但这种增长动力必然回一年一年减弱,如果几年之内如果电池技术还没有突破的话,国家新能源呈现一地鸡毛状态。发展需要技术,技术要人才,要储备,依靠国企不可能大幅进步,依靠民营大厂,但多少顶尖人才会第一选择比亚迪吉利这种企业呢?

2022-02-09

20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