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看看秦朝二世而亡。
第一,秦统一天下后,仍然以法家为治国思想,严刑峻法,徭役杂重,民不堪重负。
第二,秦二世昏庸,又有赵高这样的佞臣指鹿为马,君昏臣佞,社稷自然不保。
现在咱们再看看汉朝。
汉朝在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和消灭异性王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人口和生产力得到恢复,并宽刑罚,减徭役,百姓得以生存,使汉朝延续了二百多年。
从制度史的角度谈几句个人看法吧:
秦、汉“国祚有如此大的不同”,当然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其中制度层面来看,汉制其实是对秦制的一种先“反动”、后“回归”的过程。
我们知道秦代实行的是郡县制,然而任何制度的推行通常都会有一个几经反复的磨合期(甚至可能相当漫长)【1】。秦代确立郡县制之后,社会主流所认同的却依然还是分封制。这从秦末群雄的选择中,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来。汉朝建立后的大行分封,也是因应了这种“社会共识”。
注1:即便直到距离秦始皇800多年后的唐太宗时,太宗皇帝依然几次三番想要在唐朝国内恢复一定程度的分封制。
由是,西汉初期,并不如现代人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大一统国家”,而更像是一个“国家联合体”。天下大半受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所控制,汉廷所能直辖的郡县相对有限。诸侯国内政独立,自置官吏、自行纪年、自铸货币,有些甚至可以自定法律。中央的汉廷与各地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同诸侯国之间,疆界俨然,并不能自由通行。
这种严重不利于国家稳定与统一的制度,自然亟需改变。经历了“七国之乱”后的西汉国内形势,终于在景帝(第6代)、武帝(第7代)的各种努力下,为之一变。直到成帝(第12代)时,最终确立了“郡”、“(王)国”一方面继续维持不同的存在,一方面其内核又近似的“郡国双轨制”。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以及其它各色各样的制度更替(反动与回归)、修正、发展【2】,才使得汉朝没有像秦朝一样几世而亡。
注2:又譬如察举制的确立与推行。
对于西汉的政治制度,我们经常用一个词:汉承秦制,也就是说西汉政治体制是继承了秦朝的建制的。当然,西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制,也将其加以改良。至于秦朝为什么历二世而亡?主要还是因为秦朝的暴政。
01
战国时期,秦朝还是一个诸侯国—秦国时,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但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02
秦朝建立后,统治者继续实行“法治”,即严刑峻法。严苛的法律短期内的确能够取得成效,但长期的严苛刑法只会加重人民的不满。除了严苛的刑法之外,秦朝兵役徭役也非常重,修长城、建阿房宫等等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正因为修长城、驰道,建阿房宫,所以又向人民收取极重的赋税,导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所以杜牧曾说到,“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03
西汉自建国之初,统治者便奉行“黄老之学”,以德化民,休养生息,所以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人民也安居乐业。汉武帝时期出兵匈奴,晚年穷兵黩武,但汉昭帝时期又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虽然西汉仿效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但并没有学习秦朝的严刑峻法,注重爱护百姓,所以汉朝可以立世400年。
综上,秦朝二世灭亡是由于秦的暴政造成的;而汉朝自汉高祖建国以来,一直休养生息,以民为重,施行仁政,所以延续数百年。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并非偶然,是多种恶劣因素迸发而成的。
一、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在此过程中,底层人民承受了连连征战,徭役沉重的痛苦,终于盼来了一丝安宁。如此时秦始皇能体贴人民疾苦,休养生息,减轻赋税,给人民得以喘息机会,秦朝岂能这么早灭亡?然而,秦始皇却好大喜功,一路狂奔,大兴土木,建万里长城,建阿房宫,建皇陵。人民不堪重负,揭竿而起如星火燎原,结果貌似强大的帝国一推就倒。
二、农民起义开创了历史先河。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在以前的几百年战争中,都是国与国以及贵族之间的战争,从没发生过底层民众起义的战争。当陈胜,吴广提出"王公将相,天生贵种乎。”的呼声后,一下子提醒了底层人民,起义军一下子遍及全国。流亡的六国贵族趁机出头,秦朝统治者一下子措手不及,很快灭亡。
三、政策的制定与中原文化起了巨大冲突。秦统一六国后,也进行了一系列好的变革,车同辙,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在政治制度上采用中央集权制。地方上用郡县制,统一中央集权,这些方法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有的现在还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沿用了法制治国的法家思想,与中原儒家思想相冲突,南方文人处处与其为难。犹其是“焚书坑儒"更是恼怒了所有的南方学者,被称为“暴秦”,更加建了秦朝灭亡步伐。
四、秦始皇死后赵高弄权,陷害了公子扶苏,蒙恬等忠臣良将。把秦始皇后代几乎屠杀殆尽,严中的伤了国本。
凡是种种,都是秦早亡的重要因。最早最具有权威的著述读者有空可看看西汉学者贾谊的《过秦论》。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在治国策略上采取休养生息,慆光养晦的政策,使历经战争之苦的人民得以喘息之机。但在制度上的确承袭了大多秦朝制度。在治国理念上重心在儒家思想,得到儒生的拥护,所以能够使国本延续近四百年,就连汉末的曹操也在《长歌行》中也写有“矜矜子青,悠悠我心,但为君故,难亡初心"的名句,可见对儒家思想的重视。所以说,同样的东西要看什么时候,什么人在用。时间,背景,人是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全民皆兵在特殊时期是一件给力的事,因为战争动员能力强,战争效率高,国家体制都是面向战争的,一切财富、阶层都是为战争服务的,这样的国家在交战中是无坚不摧的,它只能是赢家,因为它把全部都压在战争上,输不得,也输不起。
如果它输了,像日本一样,会空降一个管理CEO来个拆卸,将军国主义的零件拆完,按照“和平的意愿”重组一个正常的国家,当然具体由谁来操作,怎么开刀,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如果赢了,那弊端就大了,因为战时体制势必要向和平体制转化,而战时被隐藏的矛盾,真正的阶层之间利益的博弈,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就要爆发出来。
秦国是军国主义国家,它就是为战争而生的,秦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为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力量,一看就秦军黑色的衣服就以为是死神降临,原因很简单,秦国是以对外扩张而谋生的。
不但秦国是为战争而生,秦国的每一个子民都是为战争而生的,阶层划分不是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不是靠“拼爹”,完全是靠军功——斩首级的数量。通过杀人的数量来获得财富、土地,通过斩首来晋升,封爵,而且秦国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包括民间艺术,都是在为军人歌功颂德,整个社会已被洗脑。
秦朝统一后很久,实际还处在战争状态,它的靠军事统一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律法”,更没有统一的文化,六国贵族势力依然在,而且势力还不小,这些旧贵族,尤其是楚国旧贵族迫切需要分享权力,秦朝当然不允。
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它是不成熟的,因为当时没有科举制,不但是平民百姓,就是有一定实力的贵族都没有进入权力核心的途径,分不到权力自然就要造反,所以秦朝统治岌岌可危。
一个成熟的国家体制,势必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利益的平衡,特别是具有一定实力的那拨人,得让他们中的一部分能站到权力核心,这样才有助于国家的稳定。
因为战争成本太高,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想通过战争夺权。
汉朝就不同,汉朝时政治制度已经完善,而且有“察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这种制度能够让豪强地主选举代理人站到中央政权核心,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凝聚力,减弱他们的造反心,所以汉朝虽然继承秦制,但就多了这么一点优势,它就能稳定四百年。
因为人一旦利益心被满足,就会联合起来维护这个统治班子,统治班子维护得好,自己的利益才能保证不失去。
人心驱利,利益的分享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王朝建立后,势必要满足一帮人的利益,这帮人手里有兵权,背后有舆论,还有门生故吏,关系网盘根错节,君王也得罪不起,得罪他们成本太大。
秦是个了不起的朝代,这个朝代极富有开创性,在此之前没有郡县制,秦是开创者。然而首吃螃蟹的人往往会成为炮灰,因为制度是随着炮灰不断实践而逐渐完善的,皇帝也在不断的实行中,懂得如何集权,如何分权,如何平衡各方面利益的。
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还有一个原因是商鞅。
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商鞅那套律法在备战时期很好用,几乎让秦国成为世界少有的神话,让它在短时间内崛起,灭了六国一统全国,然而秦朝统一全国后,统治者依然一切按商君之法,利用官僚体制,强行压制六国文化,利用秦国法律强行移风易俗。
秦国的压制,激起了六国强烈的反弹,之前楚地文化是浪漫的、散漫的,而秦国强势介入后,当地人民对秦国极为抵触,这就为后来项羽的崛起提供民心的条件。
法家讲究“法、术、势”,官僚班子当然希望秦朝皇帝按照“法”来统治,这样他们完全享有权利,而皇帝只成为帝国的一个符号,然而每一届皇帝都希望自己有“术、势”,希望集权,希望独裁,这两方面利益的平衡就很伤脑筋。
所以秦国面临两个难题,第一,天下初定,六国贵族不服,随时准备造反;第二,政治体制不成熟,官僚班子和皇帝集权之间矛盾重重,在制衡棋子李斯死后,秦朝官僚班子分崩离析,即使六国不灭秦,秦也亡于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