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包拯给自己准备了20多口棺材?因为这个是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呀。
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包拯墓存在疑塚
在包拯老家安徽合肥的民间传说中,包拯为官清正,得罪了很多人,死后为了避免仇家报复,专门准备了21口棺材,其中当然只有1个是真的,其余20个都是假的,然后从合肥的7座城门中分别运出下葬,通过设置疑塚的方式,让真正的包拯墓得以保存。
不过,在《宋史·包拯传》以及后来合肥包拯墓里出土的《包拯墓志》中,都没有谈到这个事儿,在宋代的文人笔记当中,也没有提到。
所以这个民间传说的可信度,我们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考古中的包拯墓存在争议
提到包拯墓,很多人都会想到安徽合肥的包拯家族墓,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河南巩义也有一座包拯墓。
先说巩义的吧,巩义的这座包拯墓,位于宋真宗永定陵附近,目前还保存有石刻的望柱、虎、羊、碑等遗物,不过石碑是清代所立,上写“宋丞相孝肃包公墓”。而石柱、石虎、石羊与《宋史》中记载的大臣墓葬礼制相符合。
当地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记载,这里就是包拯墓,包拯死后与寇准等名臣陪葬帝陵。
所以,有些研究者认为,巩义的包拯墓才是真墓,合肥的只是衣冠冢。
接下来就说合肥的包拯墓。
合肥包拯墓不是一座墓,而是家族墓群,位于合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当地明代的地方志记载包拯墓位于此处。
1973年,当地的钢厂需要扩建,因此考古工作者不得不对这处古墓葬开展抢救性发掘,结果在一号墓中,居然挖出了包拯及夫人董氏的墓志来,还发现了残碎的遗骨。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包拯的墓志志盖上刻有篆字“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志文有3000多字,比《宋史·包拯传》的字数多好几倍。
(包拯墓志志盖照片及拓片)
根据包拯墓志可知,包拯在嘉祐七年死后,朝廷让他的女婿文效护送棺柩回到老家,在嘉祐八年下葬于合肥。
除了包拯墓,还发现了包氏家族中的包拯长子包(左丝右意)、次子包绶、长孙包永年之墓。
答主认为,有了遗骨和墓志,包拯墓真伪之争就可以落下帷幕了,巩义的包拯墓,要么是衣冠冢,要么就是其他人的墓,无需再去使劲儿想办法说成真墓。
是否存在疑塚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我们还是应当在考古材料中寻找答案。
在这张墓葬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〇”号墓,位于5号墓的西侧。这里虽然有一个土丘,很像是墓葬,可是考古人员在土丘下面并没有找到墓室。
因此当时参加发掘的人们就联想到了当地关于包拯死后设置疑塚的传说,认为这里是疑塚之一。
进而有些人又根据这一判断,反过来又去肯定了传说的真实性。说着说着,越来越真。我们上网随便搜一下,就能看到很多相关的帖子。
——当然,这是一种循环论证,在逻辑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实际上,我们在考古工作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某某地方有一土丘、高台,当地传说是古墓,可是探测后发现下面没有墓。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土丘并不一定等于坟丘。
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考古人员没有搞清楚“〇”号墓土丘的地层关系,也就无法知道其形成年代,甚至连它跟包拯家族墓地有无必然关系都不知道。
在很多信息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贸然判断它是包拯之疑塚,显然是不严谨的。
结合文献的情况来看,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包拯死后存在修疑塚的做法,而所谓21个棺材集体出门,更是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
包拯是包青天。他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人,连皇亲国戚都斩了。所以她出出殡的时候。是准备了有20口棺材分别从七个门出殡的。这七个棺材。只有一个是真。装着他的尸体的。其原因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想被人挖坟呐,或者盗墓啊。他给自己准备了二十个二十个棺材埋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不容易被人发现。被人盗墓了。
包拯以铁面无私著称 工作期间得罪了无数达官贵人 所以借鉴于曹操 为了防止自己死后有人盗墓 当然盗墓一般不是为了钱 更多的是为了将他挫骨扬灰 所以包拯的棺材自然不能让人轻易找到
为家人准备的,他自己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自然不怕,但是每个人都有软肋,包拯的软肋便是家人。为了不让家人收到自己的牵连,便造了二十多个虚冢
身为北宋时期的重臣,开封府的知府,断的案子数不清,可以说无一冤案,坏人基本没逃过他的法眼,正是如此,他也得罪了很多王权富贵。
他生前因廉政清廉得罪很多王权富贵,生前没能安稳,死后还是想给自己找个安静的地方,不想受外界的影响。他心里明白,死后仇家肯定会去挖他坟墓报复,或者盗墓贼也许会光顾,他的做法就像曹操一样,迷惑大家的视线,让人不知道他在那个棺材里。其家人还散布了一些谣言,比如一些虚假墓地,棺材诅咒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