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是孔子72贤之一吗?

林放,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比干27世孙。故里在今山东新泰市放城镇。其生卒年无考,约与孔子同时代。以知礼著称。曾向孔子问礼。《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后世尊为先贤。

有说法认为林放是孔子弟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但孔门七十二贤的名单中也有出入,有些名单中并没有林放的名字,故林放是否是孔子的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判定。

林放在周敬王时担任过鲁国的大夫,拜为太傅。从现有史料分析,林放一生潜心研究礼学,不显于世,终老于曲阜,卒后葬曲阜城南。历史典籍对林放的记载亦只言片语。但其“问礼”之举,对弘扬封建礼教作出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很大,深受历代儒家的赞扬和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追赠林放为清河伯。唐大和八年(834)春,乾封县人建林放祠于其故里放城集(今新泰放城镇驻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赵恒下诏书追封林放长山侯,并从祀孔圣庙西庑首座。目前在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

林放是孔门72贤之一。

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一说法出自《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所谓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知识一个大概的数字,现在列出最有成就的若干弟子名单和简要事迹:

1.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2.闵损: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3.冉耕: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4.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5.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

6.仲由: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7.宰予: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8.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再重点谈谈林放:林放,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清河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林放在周敬王时担任鲁国的大夫,拜为太傅。去世后与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河南开封东岩山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林放被赐号为清河伯。从祀孔圣庙西庑首座,后又祀于乡贤祠。宋真宗时,考林姓族谱,林姓得姓于长林山,遂于大中祥符二年追封林放为长山侯。在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与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让他们像孔子一样享受后辈学子的祭拜。

《论语.雍也》篇提到林放,原文是:“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古时候祭祀的礼节,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山川。泰山在鲁国境内,更是五岳之首,只有天子和鲁国国君才能祭祀。季氏是鲁国的大夫,也要对泰山的神灵行祭祀之礼,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完全忽视了鲁国国君的存在。

冉有是季氏的家臣,有匡复拯救季氏的责任,因此孔子问他说:季氏如此行事,实在不符合礼制的规定,你是季氏的家臣,应该尽量纠正他的过失。如今只能看着他犯错而不能拯救他吗?冉有对孔子说:季氏的心意已决,凭我的力量也不能挽回了。孔子于是叹息道:季氏这样做,无非是要谄媚鬼神,求鬼神保佑赐福而已,殊不知礼制是不能僭越的,神灵是不可欺骗的。鲁国人林放都知道关心礼的本质,而不肯随波逐流,何况是五岳之尊的泰山呢?泰山之神聪明正直,一定懂得礼数,怎么可能不如林放懂得礼数,怎么肯接受季氏不符合礼数的祭祀呢?所以说季氏祭祀泰山,不但不符合礼数,而且不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孔子这样说,是要季氏懂得僭越祭祀毫无意义,试图让他迷途知返。也是要让冉有知道自己不如林放,以此自勉。

季氏旅于泰山这一段,说明春秋时代社会风气之乱。乱在春秋时代不讲传统文化的道德和理性,以手段而取天下,就是讲究“权术”。这里,孔子批评了自己的学生冉有,即是批评了季氏。林放曾问礼之本,被孔子称赞为:“大哉问。”难道那个泰山之神,还不如知礼问礼的林放吗?“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不把季氏和林放比,而把泰山神和林放比。季氏无可救药,冉有又不能救,孔子只能从根基上教育冉有,同时也不排除让冉有传话给季氏的可能。所以这话说得有力。孔子不轻言鬼神,但针对迷信者也只好以鬼神说事。“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这句话,可以用于当今狂妄自大想入非非为所欲为却又想依托神的护佑的许多人。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2022-02-22

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