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体现了哪些唐代的区域规划与城市居民管理制度?

如今非常火爆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由于一定程度上较为还原唐代生活,所以整部剧当中,充斥着非常多的唐代长安城市布局特色。而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体现唐代最为出色的一个区域规划特色,就是坊里制,所以我们着重讲解下坊里制。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下坊里制在唐之前的变迁

它的出现,我们可以追溯到《周礼—考工记》,其所划分出棋盘式平面格局可以视为“坊里制”的最初形态。殷周时期,出现的“邑”就是根据人口管理和土地归属来划分,与“坊里制”有类似之处,亦可视为“坊里制”的发展原型。

当今对于“里”、“坊”的具体含义并没有清晰的划分,在某些文献中,如《洛阳伽蓝记》和《魏书》中两个概念可以互换,先秦有“里”、“间”或“闾里”之称。 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法,从概念与时间来看,“坊”比“里”要晚,从众多文献中看,可以将“坊”看作是从乡村建设到城镇建设转变过程巾的产物,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里”是与人管理有关的,即可以指乡村又可以指城市的管理区域,而“坊”是在城市为管岬居民而划分的地块面积。

“坊里制”城市形态是便于管理城市居民所延续的居住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闭式“坊里制”的成型阶段,而到了《长安十二时辰》背景所处的隋唐时期就达到了“坊里制”形态的完备时期,也就是说坊里制构造的城市形态在唐朝已经完全形成。

接着具体聊聊剧中体现的区域规划特色

唐代管制城市居民最成熟的形态——“坊里制”下,其中有一重要的概念,就是长安城“108坊”。 关于这个“108坊”当中的这个“坊”字,绝大部分的人,包括这个剧中的演员、都习惯性把它读作三声,例如现在上海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田子坊”,大家也都把它读成三声,类似“仿”字的发音这是不对的。

新华字典里面“坊”字正确的读法当中是没有读作三声的,“坊”字正确的读音应该读作一声,也就是类似“方”字的发音,比如说光德坊,平康坊。同时,“坊”字也是一个多音字,它另外一个读音读作二声,类似“房”字的发音。比方说“廊坊”或者是“作坊”。 以上关于这个“坊”字的两种发音,通通都是现今普通话里面的发音。但据有些史学家的研究发现,唐朝古音的这个“唐韵”(平水韵)跟粤语在某些词上是非常接近的,所以粤语里面这个“坊”字发音出来到底有没有这么多歧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108坊”(当然也有人说是“110坊”),其中一“坊”到底有多大呢?我们这里做一个比较形象的对比:一“坊”要比我们现代人住的一个小区要大很多,它可以看做是由我们如今的多个小区组合而成,形成一“坊”。

“坊”和我们的小区又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我们现在建的这些小区周围都会带有围墙,“坊”也是一样,也是通过周围的围墙把“坊”围起来形成一个矩形的形状。所以,俯瞰整个长安城,你会发现它里面就是由一个个这种被围墙围起来矩形的“坊”组成的。据考证,最长的“坊”,它从左至右,自东向西两边大门之间的距离大概是9.7公里,我们人行走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时5公里左右,所以从东门向西门走完大概要用2个小时。

长安城从朱雀门自北向南下来有一条大街,被称之为“朱雀大街”,这条大街修建的非常宏伟,光宽度就足有150米。我们都知道,如今北京长安街最宽的地方也只有120米,而且它还是把机动车道、自行车道、还有些绿化带都算在内。所以,朱雀大街150米的宽度,放在当今现代任何一个城市里面也几乎是没有的。

以朱雀大街为界,它的东西两侧被分为两个县,一个叫做长安县,另外一个叫做万年县。这两个县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行政区,例如上海的浦西区和浦东区,或者是北京的西城区和东城区这样一个概念。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经常会提到这个主角他是万年县的“不良人”组织的“不良帅”,很多人一开始听到主角官职名称的时候,会以为他是外地某一个县的官职,实际上它就是长安城内一个县的官职名称。

长安城最北边中间的位置就是皇城和宫城,那里就是皇帝平时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放到现在来讲应该就是整个长安城的市中心了。靠着皇城和宫城旁边这一圈的这些“坊”就是繁华地段了,也就是市中心当中房价最贵的地段,是很多达官贵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

那反观在长安城的南边,也就是离宫城和皇城相对就比较远的那些“坊”,换句话说它离市中心就很远,所以它的房价也相对偏低。所以,住在这些“坊”的人,他们的层次也会相对较低。

这部剧当中经常会提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坊”,又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在长安城当中长安县内的“光德坊”。这个“坊”是我们整个的这个剧的开端“靖安司”的所在地,“靖安司”其实某些方面有点类似于明朝“东厂”的概念,有情报中心的功能。第二个就是在万年县内的“平康坊”,它是古代长安很多妓院、青楼这种娱乐场所的所在地。

第三个也是在万年县内,叫“修政坊”,它就是这部剧当中狼窝的所在地,狼卫他们的一个聚集地。第四个就是在长安县内的“昌明坊”,这部剧的“反派”龙波,他的所在地就在这个“昌明坊”。结合上述介绍,大家可以看到整部剧当中的反派,不管是狼卫还是龙波,他们的所在地都是这种离皇宫很远、比较偏僻、位于南边的这些“坊”。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坊”就是“兴庆宫”了,它位于长安城万年县内东北方向,靠近城墙的位置,是由许多小型的“坊”组合在一起,但由于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住所,所以为了彰显不同,它名字里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宫”字。据记载,唐玄宗平时一般并不住在这个大明宫里面,他一般有相当长的时间都会住在这个“兴庆宫”里,它里面有一个楼叫“花萼相辉楼”,在剧集中也经常提到:大概到凌晨一点钟左右的时候,唐玄宗就会登上这个花萼相辉楼进行赏灯。

总的来说,《长安十二时辰》内,或者可以说坊里制下的唐朝城市规划,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它功能相当明确,当然等级也比较明确,存在差异化。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激发了诸位小伙伴对于神秘组织“不良人”与长安治安管理的兴趣。那么不良人背后有哪些秘密,长安城治安管理又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细节,随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不良人的职责与地位

不良人属于唐代基层治安机构。古书《称谓录》在“吏”一条中引《说铃续》记载:“缉事番役,在唐称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也,立名甚奇。”不良人的职责,主要负责基层的治安,清朝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与清代民间俗称的“番子”职责类似,而番子“专司缉捕盗贼,访拿逃亡集嫖赌凶棍等事,其他概不能预。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关于不良人的职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贞观年间,有个左丞相叫李行廉,他弟弟李行诠前妻的儿子李忠与他的继母通奸,然后把继母偷偷藏了起来,谎称继母被皇帝召入宫中。李行廉不知情便向皇帝询问了情况,皇帝下诏令长安县令迅速追查。于是李忠与继母制定了一个计谋,李忠的后妈用领巾勒住自己的脖子躺在大街上。等到长安县令审问她时,她说有人假传皇帝命令叫她入宫,然后途中就被一个不知姓名穿紫衣服的人把她带去关了几天,后来便勒住他的脖子把她扔到大街上。事情过后,李忠十分紧张,便私自去占卜,被不良人所怀疑,把他带到县衙审问。开始他们并不认罪,县令就把李忠跟他继母关一起,关的屋子桌底早已藏好了人,他们私下密谋被听了个一干二净,此案得以告破。

由此可见,不良人干的事情主要为缉拿盗贼、访拿逃亡,所以要长期扎根于基层社会,负责寻找案件线索与破案。上述案件中不良人关注了占卜之人,可见其接触的社会成员十分的广泛,三教九流都有涵盖。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不良人在传统的官吏体系中,地位并不高,他们统统属于“吏”这一层级。不只是今天,古代为百姓服务的基层部门也很多,而他们的职员主要负责零碎的杂务,不能算作官这一层级,统统被称作“吏”。“吏”相当于今天单位中的办事员、科员这一级别。“吏”介于官与民之间,是沟通官与民的桥梁,所谓老百姓对于“吏”的直接感受会多过“官”很多。所以“循吏”与“酷吏”在许多平头老百姓心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不良人的身份秘密

但是,翻检历代正史与记录官制的书,我们都无法找到“大谁何”和“不良人”这样的称呼,尤其唐开元时期修的《唐六典》,实际是当时的一本官制词典,也没有涉及“不良帅”这一官职。

我们需要回到不良人群体生活的唐代,来考察不良人的身份和地位。唐玄宗时,有一个不良人叫吉温,是武后时酷吏吉顼的弟子。他当时的在官衙中明确的身份是京兆尹的法曹,《通鉴》胡注标明法曹的主要执掌是“司法参军事,掌拘狱历法,知臧贿没入。”京兆尹主要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因此此人主要执掌应当是管理监狱。

此人治狱的手段极为残酷。当时有一个叫李适之的大臣,任兵部尚书,与权相李林甫争权。李林甫十分痛恨他,便找了个借口,让京兆尹把兵部的60个吏员都抓起来审问,让他们诬陷他们的上司李适之,这些人被审问了好久都没有什么结果。京兆尹便让吉温来审,吉温一出马,便用各种酷刑直接伺候,顿时哭喊声铺天盖地。那些小吏都说“苟存余生,乞求尽答。”然后纷纷向吉温诬告自己的上司,李林甫很快就通过这些诬告构建了大狱,把李适之拉下台。

《长安十二时辰》 剧照

之后,李林甫便让人向玄宗举荐吉温,玄宗说:“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此处我们就得仔细研究,玄宗当时既然听信李林甫对李适之的陷害,自然不会怀疑吉温的所作所为。且此事发生在天宝4年,玄宗此时正是对于李林甫十分信任的时候,所以应该不会深查哪些人依附于李林甫,此次举荐是不是李林甫授意,更不会深查吉温的为人。故此处的“不良人”应该不是他的字面意思“坏人”的意思。所以他不提拔吉温,仅仅是因为吉温“狱吏”出身的身份。唐玄宗到了天宝年间已经转变为一个崇尚浮华的皇帝,喜欢与文人骚客为伍,他自然对于这些系于琐事的吏员不太感兴趣。

国漫《画江湖之不良人》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不良人”的真实面貌,有以下两种可能:第一,不良人是长安基层官衙自设的一种不入流的捕逃、破案、治狱的机构,主要负责基层治安与稽查盗贼。不良人品级低下,并非皇帝的亲信机构。第二,不良人不是一种官方设计的官职,应当是民间对于维护治安、缉拿盗贼、治理监狱这一团体的小吏的统称,是一种习惯性的社会称呼。

三、唐代长安城的社会治安

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自然不可能像小说与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治安仅依靠不良人团体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办到。长安的治安是多部门、全方位的配合,这才能保证治安秩序长期稳定。唐代长安城的治安管理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中央机构、京兆府县、基层里坊组织。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治安网络。

唐代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既是中央的决策、行政部门,也承担了一些京城治安的职能。例如:长安最重要的门禁工作由最高的决策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这是维持长安正常秩序最重要的一环。中央军队方面,禁军承担着环卫京城、保卫皇帝的重任,是保卫都城治安最重要的力量。唐代的禁军主要有南北衙兵,南衙兵负责宫城、皇城的守卫,北衙兵负责宫城、禁区的守卫。皇城外的区域保卫工作,唐前期由南衙左右金吾卫负责,安史之乱后,由北衙神策军负责。

(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舆图)

长安城的行政层级,分为府、县两级。一府为京兆府,下辖长安县、万年县。京兆尹是长安城日常治安管理的最高长官,长安县与万年县分管皇城外的外郭城,朱雀街以西归长安县管,以东为万年县管。在县以下,唐长安城的基层机构是里坊,是长安居民接触最多的基层治理。里坊治理实际上是一种基层居民自治制度,里坊的居民按照《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三家为保。”形成严密的里保制度,自管自制。

唐长安城复原图(局部)

正是如此,长安城才能长期维持稳定的秩序,保证都城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而都城历来是全国政治的风向标,长安治安的稳定,是整个大唐稳定的基础。今日我们梦回长安,依稀可以看见那如花似锦的大唐盛世与万国来朝的大唐气象。

文史君说:

“不良人”是近年来火热的古风IP,不同于影视剧与动漫中不良人的形象塑造,历史上真实的不良人,可能会让大伙失望。不良人既不是皇帝身旁那个呼风唤雨的神秘组织,也不是长安城治安管理最核心的环节。他们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机构,或许是大家对于捕快、衙役这个“吏”群体的一个统称与代名词。在历史上,大唐长安城的治理是中央机构、京兆府县、基层里坊机构三位一体,一起构建了严密的治安网络,也正是他们共同努力,对于长安城的稳定和大唐盛世的缔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宋]司马光等编,[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袁芳馨:《唐代长安城治安管理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009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2022-03-13

202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