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公元前339年,秦国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被公子虔等人指证谋反,商鞅逃亡到自己的封邑,被秦王派来的军队击败,商鞅战死,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后示众。
(商鞅)
奇怪的是,商鞅死后,他所主导的变法措施并没有废除,他制定的政策仍然被秦国沿用。这说明商鞅并不是死于他的变法给秦国造成了损失,而是由于他本人情商低下,得罪了太多的人而造成的。
商鞅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是一场全面、彻底的变法,也最为成功的变革。
《战国策》说:“(变法后的秦国)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秦国在他的手上,变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他的变法是秦统一中国的基础。对于秦国来说,商鞅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商鞅)
据《史记》记载,商鞅为人“刻薄少恩”。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朋友的人,他的性格让他得罪了秦国几乎所有的人,弄得天怒人怨,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
他仗着秦孝公的支持,依法处罚太子,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赢虔)割去了鼻子。(劓刑)这刑罚对古人是一种奇耻大辱。
这是一种对太子极不尊重甚至侮辱性的做法,而且也得罪死了公子赢虔。
当时便有人劝告商鞅,认为他“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蓄祸也”,让他不要太过份了,免得将来有报应。
从后来的事实可以看到,太子继位后,便对商鞅展开报复,什么谋反罪,那都是假的,是一个消灭商鞅的借口而已。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商鞅变法虽然对秦国有利,但对贵族集团确是一个打击。之前秦国的爵位是世袭制,商鞅将它变为军功制,只要有军功,平民甚至罪犯都可以得到爵位,成为贵族的一员。
商鞅废除分封制,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将权力集中到君王的手上,这种做法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却损害了一大批贵族的利益。
(军功制)
在秦孝公后期,商鞅与秦国贵族集团的矛盾已经水火不相容。只不过秦孝公没死的时候,大家都还有所顾忌,矛盾被暂时掩盖住了,但这个地雷总是要爆炸的。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面对贵族们澎湃的不满情绪,将商鞅当作了替罪羊。
商鞅所有的改革措施在秦国已经实施很久,秦国在执行新政上已有了经验,此时的商鞅利用价值已经降低了,不再是秦国不能缺少的关键人物了。
现在秦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心方面的问题,是那些旧贵族集团急需要安抚情绪。之前他们是在等新的秦王上位,会给他们一个说法,希望会取消变法,所以在隐忍不发。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地位并不十分稳固,也急需获得旧贵族集团的支持。
这些旧势力是秦朝的毒瘤,但却没有借口剪除。且刚上位还要稳定他们,使秦国不至于内乱。
(商鞅之死)
秦惠文王是秦国的一位明君,他绝对不会因为商鞅得罪过他而一定要实行报复,一定要将其杀掉。
政治家从来只看利益,而不能拘泥于个人感情。他的大良造公孙衍原来是魏国为魏相。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
秦王并没有因此记恨公孙衍,反而在商鞅死后,公孙衍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对魏国发起进攻,魏国被迫割阴晋与秦国修好,秦国拨掉了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
商鞅死后,全族被诛,但他的成果被秦国保留下来。
他的“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思想。
他的重赏立信、重战尚武的作法,以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的高瞻远瞩,都是秦国崛起的基础,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被后世效仿。
(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出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富裕。人民乐战,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
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在咸阳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门阙,将法令公之于众,所有国人都必须遵照执行。秦孝公二十年,天下的诸侯都来朝拜秦国,大秦帝国就此崛起。
我们在为商鞅的死而惋惜的同时,也要分析一下他命运转折的原因。商鞅本是卫国人,在秦国并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势力。
他的变法得以推行,完全是他赢得了秦孝公的支持的结果。如果失去了这个支持点,商鞅就如同无水之鱼,无根之木,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他就会被吹倒在地。
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圣主”身上,是商鞅的无奈,也是历史上无数改革者的无奈。(看看吴起帮楚国变法的悲哀)
(变法后的秦军)
就变法本身来说,并没有错,可是法律太过严苛,也给秦人,特别是旧贵族们带来了极大的不满。
为了对抗这些不满的旧贵族,商鞅提拔了不少低层官吏和军队基层军官,将他们补充到官僚队伍中来,形成了新兴的贵族。可是这些新兴的贵族并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反而让秦惠文王感觉到了不安和威胁。
商鞅的才能出众,在新兴贵族中威望过高,又得到新兴势力的支持,必然对秦王的统治产生威胁。功高震主了。
所以在秦惠文王眼里,商鞅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也是一个强大的对手。这种对手不除掉,秦王根本睡不着觉。所以商鞅必须死。
秦惠文王即位后,需要的是自己的一套班子,需要自己的支持者,而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贵族除了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于秦国并无好处,所以这些人也是秦王必须清洗的。
秦王需要培养忠于自己的新兴势力,这些势力来自新兴的贵族,是变法的既得利益者,是会支持新君的一股强大力量。
只是在他刚上位之时,这股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他必须在新势力和旧势力之间取得平衡,赢得时间。杀商鞅,也是为了赢取时间巩固王权的一种妥协。
(商鞅的结局)
我们站在秦惠文王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感觉杀掉商鞅对他有百利而无一害。
商鞅死了,会让旧贵族们出了一口气,从而放松警惕,不至于内乱秦国。
也为将来自己清洗旧势力打好伏笔;商鞅死了,会让新势力憎恨旧势力,坚定的站在自己一边,成为自己亲手培植的、为自己服务的势力。
更何况后期的商鞅,也有点手握大权,居功自傲,并不容易指挥。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必须铲除的,否则自己的王权会有被架空的危险。
中国自古改革者的下场普遍不太好。从商鞅、吴起到后代的王安石,甚至张居正,死后都被清算。因为变法必须以法治国,必然要得罪不少既得利益集团。
一旦变法失败或者失去了靠山,往往会被推出来当作牺牲品。这是变法者的宿命,也是商鞅的宿命。
参考资料:《史记》、《商君书》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赢驷继位,以公子虔为首的秦国贵族诬陷商鞅谋反,欲将商鞅置之死地,后商鞅起兵反叛,兵败被杀,尸身被处以车裂之刑。我们都知道秦惠文王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英名,有作为的君主,而且商鞅变法是有利于君主利益的,为何他一定要杀商鞅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平息众怒,稳定社会
商鞅变法确实是利国利民的良策,但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一直便遭到秦国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变法改革的实行,使商鞅与当时的贵族积怨甚深。不仅对上层社会有剧烈矛盾,商鞅与下层百姓的关系也处理得不好,这主要在于商鞅为人刻薄寡恩的性格特点,这也体现在了部分法条上,使用严刑酷法来约束民众,轻罪重罚,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商鞅死后,秦人不怜的原因。所以杀商鞅可以平息大多数人这些年所积压的怨恨之气,能起到稳定社会作用。
使新法稳定进行下去
秦惠文王时期,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效果也十分显著,此时的商鞅对新王来说其实价值并不大,但商鞅之死却对维持新法的继续进行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秦孝公一死,新君继位,此时正是贵族们扳倒新法,恢复旧制的大好时机,只有用商鞅的命来安抚贵族集团当时的愤恨之心,才能让新法稳定的执行下去。
借杀商鞅巩固君主的地位
秦惠文王初登君主之位,此时的地位并不稳固,朝中一大批的宗室贵族都是秦惠文王的长辈,想当时的公子虔,公孙贾,甘龙等,他们都对商鞅恨之入骨,杀了商鞅可以收买到许多宗室贵族的人心,而且也借商鞅之死属于诬陷,铲除了当时的一些贵族力量。对稳固自己的地位有很大帮助。
作为一个君主,凡事都得从大局着想,就当时的情况,杀商鞅对秦惠文王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一来商鞅是先帝之臣,新君杀之并不会有太多愧疚之感,也不会受到时人的指责,二来,杀商鞅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也是当时形势所趋,三来,商鞅这样的人才既然已经不能为秦国所用,则更不能留给其他国家用之。所以秦惠文王必须得杀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