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中国文化与现代知识相结合,大家认同吗?

谢邀!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们在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做到中西结合,刚柔并济,并且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近年来学校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越加具增,很多学校的大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甚至博士生导师有自杀现象;小学生砍死别的学生;四名中学生只是应为好玩,打死精神病患者,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只有把中国文化加入日时曰程,学生们才会懂得,对于任何人的生命都要好好去珍惜,才能对得起父母养育之恩。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中国文化与现代知识相结合,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

教育必须继承传统,又要放眼世界,如此,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是有别与其他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因此,教育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并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如此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渊源,为自己筑牢精神信仰的根基,将来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才不至于数典忘祖,做出一些辱辱民国,崇洋媚外的事情来。

同时,教育还要与现代知识更好的结合。现代知识,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没有现代知识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当下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所以,教育一定要跟上现代知识发展的步伐,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联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才是实现教育的最大值。

教育既要扎根于传统文化,又要兼收并蓄,吸取外来文化,才能使教育的外延最大化。 传统文化是根基,但也不能夜郎自大,一味地拒绝外来文化;更不可闭门造车,小国寡民,因为没有大的文化格局,就没有大的教育境界。同时,也不能只强调现代知识,就把传统文化抛弃当今世界,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教育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与现代知识同轨,如此才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造福于民。

教育既不忘传统文化,更要接纳现代知识,这样教育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大,走得更快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就以其高超的智慧和锐利的目光,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论述,就是对中国教育发展绘出的最好蓝图。四十多年过去了,再回首,更觉得老人家的“三个面向”,是为中国教育出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须有现代化的知识做基础;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必须有现代化的知识做根基;一个顽强拼搏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国民,必须有现代化的知识做后盾;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教育必须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结合,要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中国教育的稳妥而快速的发展!

这个问题本身虽然有一点点的合理性,但提法有很大局限,我不太认同。

首先,中国的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重建、如何保证教育的公平等等,这都涉及中国教育的出路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教育的出路,岂能用“在于中国文化与现代知识相结合”这一句话简单概括?

其次,如果从解决教育的目的、功能或者课程内容角度看,这句话也太宽泛且不严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更加科学化和具体化。在坚持科学性、时代性的同时,强化了民族性。让我们来看一下表述:“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我们再来看一下六个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词: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与现代知识相结合”这句话不仅不能包含现在的教育研究成果,而且有所偏颇。比如,现代教育光强调“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是一个人三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目前教育的一些焦点问题是什么?

限于篇幅,我只提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这就是应试教育体制和促进每个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矛盾。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学生本来可以根据自己所长,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可是,现实中,从学校到家长,一切都围绕着中高考的分数转,当考试由“手段”变成“目的”,教育本身已然迷失,扭曲和荒诞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日常”。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出路在于,国家一定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实现。教育综合改革到底难在哪里?难在教育评价的改革,也就是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希望能有一个综合配套解决方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更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4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主席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要针对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切实的改革,健康的身体是青少年发展的前提,可是学校为什么不能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呢?需要改革的是国家对教育的评价体制出现了问题,没有按照教育方针来切实正确的评价学校,于是学校走偏了。

在“德”的培养上: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培养接班人。

改革开放40年了,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如此的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梦的实现。

几十年来国家给大学投入了巨量的资金。可是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都在干嘛?清华按照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培养人才了吗?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70-80%到国外留学,美其名曰是留学,50%以上没有回国,没有参加祖国的建设,想想看我们国家花着大量的钱,在为资本主义国家培养人才,我们是培养接班人还是培养掘墓人?

教育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没有牢记我们培养下一代是培养接班人,而不是掘墓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道德观教育,这才是教育急需要改革的,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毒瘤“,要实现中国梦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的教育找回”灵魂”。

在“智”的培养上:

知和智是不同的,教育方针里有智,而没有知,现在的学校把知代替了智,教育出现了方向性错误,智是脑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功能,而知是脑的记忆,是信息储存功能。只能说知对提高智,有帮助,但绝不能代替智,我们现在的学校就是把知当做了智,看着考试成绩很好,但是真实的智力很差,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分低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大多都是把智当做了知,来进行教育,使学生失去了脑的智力培养,只是片面的培养了孩子脑的记忆功能,看着考试成绩很好,但是智力能力很差,高分低能,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而往往记忆力发达的脑,往往是智力差的脑、创造、创新能力差的脑,这就是我们高考40多年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大科学家的跟本原因。

我们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出问题了,把知当做了智进行了教育;我们的高考考题设置出问题了,记忆力考分占分太高了,把选拔智力型脑,当做了选拔记忆型脑了,如此教育永远也培养不出大科学家和出色的大艺术家,只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

在”体、美、劳”的培养上:

中小学教育繁重的课程压力占走了学生在体美劳等方面的培养,课程形同虚设,越好的学校越严重,使学生没有时间顾忌身体,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老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什么都是空的,习主席说的好: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教育的问题都在明面上,真正影响教育方针的正确实施的根子就是高考,高考成了教育的指挥棒,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真正按照教育方针来评价学校,高考成了“好学校”的唯一平价。

高考是影响教育改革的根,要想真正改革中国教育,就必须从根上入手,把高考与中学教育分离,中小学校只按照教育方针讲行教育,进行平价,中学只给学生发放中学毕业证书。学生高考与中学无关。国家设立专门的考试系统,学生到主管部门报名参加考试,学生考试成绩保密,考试成绩是所有录取和录用的依据,名称也不要叫“高考”,各种招生、录取、录用都用这个成绩。

中小学按照教育大纲对学生进行教育,按照教育方针进行验收评价,取消所谓的”重点学校”,中学不准组织高考复习,由于高考复习给大学招生带来了新不公平,没有使大学招上真正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的好学生。

“高考”不改,教育永远也无法走入正规,改革高考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改革高考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入正规,改革高考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

2021-11-02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