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下葬时真的用了20多口棺材吗?

谢邀,包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包公,电视剧《包青天》想必都看过吧,“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

包公是个“大法官”号称包龙图大学士,他一生断案无数,上可打君(打龙袍),下可管臣(铡了驸马陈世美)。尤其他有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分别对应的是铡君、臣、民三个阶层。

(包公)

包公生前断案无数,为民伸冤,势必得罪了许多权贵和无赖之人,这些人在包公活着时候,没有能力报复,当包公死后,有可能做出对包公不利的事来。包公能想不到吗?

有鉴于此,包公临死前,参照三国曹操死后布下“72疑冢”的办法,告诉儿孙,提前准备21口棺材,出殡的那一天,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的七个城门中抬出,在这二十多口棺材里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说白了,就是包公布下迷惑阵,让盗贼或者仇人,找不到他的真墓所在。

还有种说法是说包公防备恶鬼报复,包公之前在断案的时候,都是"日审阳间,夜审阴间。"据说他是通灵的,能和鬼神打交道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断案如神的原因。

他夜晚通常向阴间询问当事人的冤情,在与地府的"鬼"接触的过程中,有个地府的"官员"告知包拯,让他死后用二十一口棺材,分别从各门出发,埋到不同的地点,恶鬼就找不到包公真身,就不能祸害包公了。

(包公断案)

总之一句话,包公下葬用二十口棺材是"迷惑计,"目的就是"阳间防恶人,阴间防恶鬼"。

答案回答完毕,其实我觉得这个方法不科学,曹操的“72疑冢”最后都找到了,何况包公的"21疑冢"?

曹操布下72疑冢时,正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作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这话用在包公疑冢上也没毛病。

要想让后人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效仿元朝做法,元朝皇帝都是把尸体放在挖空木头里,然后用铁古绑紧,埋在地下,填好土,万马踏平,次年上面种上草,直到和四周景色一样为止。过了多年,自己都找不到了。这是最好的方法,直到现在,元朝皇帝陵墓都没有被发现。

包公墓其实在1956年就发现了,曾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了起来。

1973年,考古人员开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中一共发掘出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其他后人。

(包公墓)

1985年,包拯墓得到重建,在河南的巩县也有一处包公墓,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后来在合肥挖掘出包拯墓以后,才知道河南巩县的包拯墓并不是真的。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杰出清官的代表。他出生于北宋时期,38岁入朝为官,从知县开始做起,在其后的26年间升职27次,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此外他在26年的为官生涯中不畏强权,刚正不阿,致力于为普通百姓谋福利、鸣不平,他就是被后世传颂千年的青天大老爷——包拯。

包拯设下疑冢

民间传闻,包拯去世后,其家人用了21口棺材,分别从7个城门抬出,每个城门送行的百姓都能看到3口棺材。其家人也散布了很多墓地的假消息,从此之后包拯的墓葬类似于曹操的72疑冢,也成为了一个谜团。

包拯设下疑冢的目的和曹操一样,都是为了防止墓葬被别人盗掘。但不同的是,曹操隐瞒墓葬的具体位置,是因为汉末时期,盗墓猖獗,就连曹操本人也曾经大肆盗掘前人墓葬。所以为了墓葬不被发掘,曹操选择薄葬,设下了疑冢。

反观包拯隐瞒墓葬的目的,实际上是因为其执法如山、为民谋福的行为,导致他得罪了太多的人。这些人之中既有江湖匪徒、宵小之辈,也有绿林黑帮、当朝权贵。因此为了死后能够得到安宁,包拯无奈出此下策。

公元1041年,包拯因为政绩颇丰调任端州知府。端州盛产端砚,是古代文房四宝中的砚台的珍品。这些珍品产量非常低,最初只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原因在于工人需要冒着岩洞塌方的危险开采石料,为此经常有工人牺牲。

然而每一任端州知府为了升官发财,根本不顾工人死活,经常强迫工人加班加点的生产砚台,多出来的砚台他们选择贿赂给朝中权贵,或者贪污私藏。而工人的工资却却被上层的官僚中饱私囊,导致了很多工人怨声载道。

包拯上任的时候,了解到了情况,下令只征收进贡给皇帝的砚台,其余不准多征收一方。而工人的工资也没有了拖欠,准时的发放到了每一个人手里。不过包拯此举既得罪了朝中的顶级权贵,也得罪了一些发放工人工资的官吏。

后来包拯入朝为官后,做了御史中丞,曾经在一年内向宋仁宗上书了187份弹劾奏章,弹劾人数达到了数十人。其中不乏宋仁宗张皇后的伯父这样的皇亲国戚,为此还曾经和宋仁宗当庭争辩,搞得皇帝很没有面子。

包拯墓葬位置

包拯死后,在靖康之耻后,其位于合肥的墓葬曾经被金兵破坏,墓中陪葬品被洗劫一空,索性遗骨保存完成。后来有人又把包拯的遗骨重新安葬,此后900多年的时间,包公墓一直未受到破坏。

到了近现代,包公墓有两种传闻,一种是位于合肥的包公墓,一种说法是位于河南巩县的包公墓。

1973年4月,合肥包公墓附近要建造一座钢厂,因此位于钢厂附近的墓葬必须要挪走。此时考古专家对包公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经900多年的包公墓被打开。

包公的尸骨出土后,其后世子孙准备将其运回包拯老家肥东安葬,结果因为特殊原因,包拯的尸骨无法安葬。最终包拯34世孙将包拯的尸骨存放在了箱子中存,放在了一个简陋的房屋。后来由于条件简陋,导致了包公遗骨出现了损坏。

1975年,其后人把包公遗骨安葬在了肥东的包拯老家。1987年,重建包拯墓时,包拯遗骨一部分存放在了博物馆,一部分被安放在了墓园的棺椁中。

传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一生刚正不阿,为人正直、简朴。

但是在公元1062年逝世之后,据说出殡之时用了21口棺材分七扇门抬出。

很多人都说包拯太铺张,难道说他生前简朴的生活方式都是做做样子么?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有书君,因为大学时期读的是警校,包拯包大人在过去也算是法官一职,那么算是有书君的前辈了,今天我就替包前辈说两句吧。

其实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包大人为什么死后用那么多棺材。

包拯生前为官清廉,专替百姓做主,在当监察御史期间一共向皇帝递送了187分奏折,要命的是这些奏折的内容全是举报和弹劾贪官污吏、庸腐官臣的,这间接说明了他当官期间一定得罪了很多人。

那么包拯为什么要为自己准备21口棺材呢?其实这个和曹操时期的疑冢是同理,为的是防止仇家来盗墓。

逝去之人最忌讳死后不得安宁,所以包大人死后也想过上安生日子,但是他为官期间得罪了那么多的权贵,即使是当朝宰相、王爷们也被包拯弹劾过。

弄这么多棺材,其实就是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人掘墓偷坟,挫骨扬灰。

包拯下葬后,家里人还散布一些谣言,误指包拯坟墓的地址,或者夸张传播一下鬼魂诅咒之类的迷信思想。

但是即使这样,包大人的坟墓还是被掘了两次。

第一次是南宋时期被金军挖掘,包拯和其夫人的墓都遭到严重破坏。

后来有人重新修缮完毕,包大人才能和夫人重新又葬在了一起。

第二次是文革期间,反动派分子破除迷信活动。

包拯的坟墓未能幸免于难,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包拯的坟墓时发现了6具骸骨,其中有两具是包大人和他夫人的,其他的应该是包拯的其他后人们吧。

1985年包拯墓又被重建。

在这段掘了建、建了掘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河南巩县也有一处包公墓,可能是此疑冢做的比较像,所以大家都以为河南巩县的包拯墓才是真的。

直到后来合肥的真包拯墓被挖掘出来之后,大家才知道河南的那个包公墓是假的。

不管怎么说,这人啊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为人正直得罪权贵都吃不到好果子。

包公这样公正清廉的人,在死后早做准备的情况下还是被折腾了两次,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2021-11-11

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