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不是吃饱饭就知足了,没有现代人烦恼多,压力大呢?

这个问题共同点都属于生活压力,古人想的是生存,也就是怎么活下去,而现代人的压力就比较复杂,主要是精神上的,因为在当前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压力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而古人的压力就比较单一,但这也指的是中下层阶级,上层的统治阶级同样压力山大。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今时今日以各种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已经实现了粮食的多元化高产。但在古代,粮食想要丰收就要看老天的脸色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我国从战国时期的亩产230余斤直至清末才达到亩产400余斤,这还是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以及各种作物综合在一起的产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使得全社会的粮食人均占有量极为低下。

这还只是个平均数,实际上大多数人口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自耕农还好一点,因为有自己的土地,除了上交了“皇粮”就没有别的支出了,可这毕竟属于少数群体。在古代,拥有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就形成了土地兼并,继而造成大批无地贫民,这些人不得不去租地去种,也就是所谓的佃农。

佃农种地得到的产出不但要交“皇粮”,还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这样下来到自己手里的粮食就所剩无几了,在丰年,精打细算还可以挨到来年,遇到灾年,不饿死就烧高香了。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古人能吃饱就是最知足,也是最幸福的事。而我们现代人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比古人已经幸运很多,对于其他的压力,基本上都是精神上的,坦然面对就是 。只要自己不消沉,不消极,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微笑着去迎接明天的太阳☀,你的压力感也会降低。

实际上压力感主要来自于自身,不要因为某件事没做好就沮丧,那样的话,压力感会更大,坦然一些,微笑着对天空说,明天继续!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古代能否吃饱饭,绝对是普通老百姓面临最大的困难。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但真正彻底解决吃饱饭问题,也不过50年!

得益于70年代工业化的出现,化肥,农药等等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粮食产量突飞猛进才真正解决了吃饱饭问题。

联合国公布的饥饿线是250KG,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年至少要进食500斤粮食才能不挨饿。而中国历朝历代超过这个标准的都称的上盛世了。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汉代:705。

盛唐:1256。

北宋:1333。

晚明:2002。

满清前期:1085。

晚清:700。

以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不难看出,自宋开始随着双季稻的种植,和种植技术的提高,粮食人均占有量从宋代来时候一路狂飙,到明末达到巅峰,水稻亩产可达300市斤。这也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天花板。

粮食产量的提升也让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人口大爆发。在宋代人口首次突破一亿,到晚清时更是达到4亿。人口不断的增长而粮食亩产量不长。自然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少了。在加上帝国后期的土地兼并和腐败,一遇到自然灾害,粮食骤减,食不果腹的灾民随处可见。

正如红楼梦里所说“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因此古代人能吃饱饭已经是很幸福很知足的了!

醒醒,古人想吃饱饭比你现在能睡个安稳觉都难。

至于古人的烦恼?烦恼是不多,但一个烦恼够足以让你拉根绳子去上吊。

正文

正文开始前先辟个谣:不要以为古人的生活都像史书和影视剧中那般整天仗剑走天涯,偶尔胸间还有一壶小酒,累了还能去青楼找个女子作伴。古时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但这些人都是非富即贵,这群人的比例甚至小到百万分之一。

不论古今,人类面临的第一件事都是吃饭。我们现代社会吃饭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但古代可没有哪一个朝代敢说自己的百姓食物无忧。

古代社会的粮食都是来源于土地,今年收成不错的话可以有个不错的年月。可种地这事儿由得了人吗?现代社会都经常遭到旱涝灾害,古人在没有大坝、灌溉等技术的情况下,每年食物的稳定性波动极大。而以上说的这些还是在理想的情况之下。

不同于如今的是,古代每个朝代都要向百姓收粮食税,不管你今年收成如何,这是必须要上缴的一部分粮食。如果交不起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卖儿卖女,上街讨饭都得去要到。

再有,古代人生育没有避孕措施。如果恰逢收成不错的年月生了孩子,还能勉强养活。如果收成不好,长大的孩子养不起了怎么办?年龄小不懂事的直接扔街上,懂事的能进行体力劳动的则卖给地主,或者一起上街去要饭。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都去工作呢?要明白古代人多以务农为主,每家每户就那么多土地,人口增长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负担。

基于以上仅仅是吃一方面,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了: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年没明年,时不时还要担心上头来要粮。不小心多个孩子还得担心哪天是送人,还是亲手杀死,我想这样的烦恼比你买不起房子取不上媳妇要痛苦的多吧?

除了吃,最基本的穿也够现代人受的。你以为古人都是穿着锦衣?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连棉衣都没想过。

从宋朝开始棉花才逐渐传入中国,在此之前要么是丝绸、要么是桑麻。如果你现在月收入还没达到所在城市的前5%,那么丝绸就别想了。至于桑?至少也得前20%。大多数人穿的只有麻衣,不知道麻衣是什么的应该知道麻绳吧?麻衣就是麻绳编的衣服。这种衣服不穿个几年,锻炼一身高筋铁骨的话,那整天你身上都是血迹斑斑。

除了吃穿,古人的冬天可比现代人漫长的多,温度也低得多。再没有火炉、暖气和空调的加持下,寻常百姓家只能依靠火盆过冬。熬不过的最终只能一家人在寒冷的冬夜离开人世。

综上所述,古人的压力比现代人大的多,随便一件就是要人命的大事。我想现代人已经没有人在为生存问题而担忧了吧?

我们没有能力穿越到古代,对于古人是怎样的生存方式也只停留在史料当中,片言只语也难窥其全身。就这个问题而言只能靠我们的想象去推测,从古至今有一条铁律是不会因朝代的更迭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就是饮食。“民以食为天,”只有吃饱喝足了才有精神去做事情,只有保证了不愁吃喝才有闲心想别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了那句话叫“饱暖思淫欲。”做为古人也和我们现在人一样,也有种种的欲望和野心这一点也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做为皇帝想的是开疆拓土称霸一方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盛,在生活方面肯定是锦衣玉食、美女如云。做为他手下的大小官员想的也肯定是如何攀爬高位主政一方,贪婪者更是想法设法鱼肉百姓。读书人想的是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商贾们想的是买卖经营财源滚滚,手工业者想的是如何完善自己的技艺推陈出新,农人想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靠水生活的乞盼风平浪静不出意外。这些都是古人们在那个时代生存的必须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一轴《清明上河图》写实般记录了北宋时期百姓生活的市井百态,展现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多强盛。“名与利”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由此生起的贪心也是深如巨海。所求不得、黄粱一梦怎么会没有烦恼呢?只不过起因不同罢了。古人也同样要面对竞争、生活、感情、战争、疾病方面的种种压力,这和现代人是一样的。贫苦百姓无论古今所面临的都是来自于生存的压力,为了一箪一食苦苦挣扎。那个时候没有银行贷款也肯定没有人愿意像现代人这样靠借贷买房买车把自己压的透不过气,没有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的诱惑和网络信息对精神上的奴役古人比我们活的轻松活的纯真,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丰富中国人的生活,所以我们活的比古人虚伪也比古人更累。

这种观点应该是对的,古时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当然,没有更多丰富为基础,精神生活同样少的很。我们现在无论吃的穿的都是世界大同化,高速商业和运输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南方的东西北方同样轻易吃得到,你记得这样一首诗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古代要想在北方吃到南方东西何曾容易,非皇族不可。但也有局限性。

在说食物多样化,象西红柿和地瓜明代才传入中国。古时吃的菜都是炖的,哪有今天煎炒烹炸,各种菜系。能吃饱肚皮就很好了,每个朝代农民起义,大多因为吃不饱。有一首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可想吃饱饭的重要,还有一句俗话,温饱思淫欲。都是以吃为头等大事。

总之,在古代没有什么比吃饭再重要的了,其它心理压力,精神负担,人际关系不会有现代社会复杂和沉重。

2021-11-11

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