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光圈、感光度和快门速度的关系?

一 快门。顾名思义快门就象一扇门,这扇门打开的时间长,进光量就多,打开的时间短,进光量就少,这就是为何在相机上有许多数字的标识,如4、6、15、30、60 .125……等,这是相机的速度标识。这些数字表示相机暴光时间的一个分子式的分母,如4,是指让快门开启1/4秒的时间,125是指开启快门1/125秒的时间,1秒则表示开启1秒钟时间,等等类推。一般入门级的单反相机都有30秒至1/4000秒可调,30秒以下还有bulb档可以手动自定快门速度。一般地说在光线较差的地方如室内和晚上时就需慢速度,在光线强烈的环境拍摄是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

二 光圈。相机的光圈都是由6到8片或更多的金属薄片组成一个圆形的环孔,这个环孔可大可小,小到一个针尖,大到相机的镜头孔径那么大。光圈用F来表示,如F1.8、F2.8、F5.6.F8、F11.F22、等数字标识,数字越小,表示光圈开启的孔径越大,如F1.8就称为大光圈,F22就表示孔径很小,称为小光圈。光圈小则进光量就少,光圈大则进光量大,曝光量就多。

三 感光度。感光度指的是指数码相机处理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越高,对光线的敏感度越强,感光度越低,对光线的敏感度越低

。感光度的英文标识是ISO,一般相机的感光度从ISO100、ISO200……ISO1600、ISO25600等。数字越大,感光度越高。但感光度越高,图像的燥点越多。至所以把快门、光圈和感光度一起介绍,是因为这三者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拍摄照片时,这三者需要互相协调使用。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感光度,感光度就是底片对于光线的灵敏度。在分享之前给大家一张非常有利于新手的图。

感光度的不断提升与之变化的就是快门速度,感光度越好快门速度越快,就例如在夜晚拍摄,因为夜晚的光线比较弱,底片反光板等接受光源较少,可以利用高感光度来提升快门速度,但是感光度的提升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画面中会有高感带来的噪点,会极大程度上损失画面质量。

快门根据你拍摄的物体来定的,例如拍摄海面,你也可以利用快快门让其拍摄一瞬间的定格画面,也可以利用慢快门来拍摄绵绵的海面感觉,当然了不同的快门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想拍摄移动速度比较快的动物,没有快快门几乎拍出来都是花的。

最后就是光圈了,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虚化也就越强,景深就是拍摄物体到背景的距离,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背景越清晰。上方就是双方的比较,一般小光圈来拍摄大风景画面,大光圈来拍摄需要背景虚化的东西,人像,动物,微距等创作。当然了个人有个人的爱好,理解也不一样。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个人观点,如有更多更好的建议,请下方留言指正。


关注清城摄影,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摄影知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要想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那还得先从它们各自的作用说起,虽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控制照片的曝光程度“也就是亮度”,但是在这个共同点之外,它们还有各自不同的分工。


比如光圈的设定,光圈的设定是相邻的两个档位,光孔的面积会相差一倍, 而在底片上形成的图像的亮度则会变化一倍,所以维持同样曝光度所需要的时间也相差一倍。光圈的标识是f值。f值越小,光孔口径就越大,在相同单位时间里进入的光线便越多,所以第一级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1.4调整到F2.8 ,进光量就多了刚好一倍。依据不同的环境和拍摄要求来调整光圈,这是一个必需学会的技能。千万不要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光圈用到底,这样你对光圈的了解会非常局限,连后期技术的提高也会受到影响。

同时f值还影响景深,什么是景深呢?就是指 被摄景物产生比较清晰影像的最近点到最远点的一个范围。也就是被摄物体清晰成像空间的深度。在景深范围内,前后影像的清晰度是会出现变化的,其中 在对焦点上的物体,清晰度是最高的,其余物体的影像清晰度,会因为和焦点的距离改变,而成正比例下降。通常离焦点越远的物体 清晰度就越差!


再说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首先解决的是曝光量。在拍摄时,成像面上受光越强,留下的影像越明亮。图片的亮度一般也和曝光时间成正比,就是说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曝光 将弱光积累成更亮的强光。因此,在环境比较昏暗时,快门速度降低,拍出来的画面就比较明亮。意思就是快门和关闭时间 间隔得越久,收集到的环境光线越多,画面就越亮。反之则越暗!

快门速度还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拍摄时 快门速度如果偏低,拍摄对象的移动或者抖动就会被记录下来,导致图像模糊。


最后来说感光度,感光度的简称是iso,胶片时代这个词已经开始应用,数码相机的ISO感光度也是一个意思,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它就是指CMOS对光线的敏感度,也由ISO的数值表示。ISO的数值变大,相机对光线的敏感度就会相应提高,也就是说在同等曝光时间下,使用更高ISO能得到更亮的画面!拍摄时普遍的概念就是以最低ISO得到最佳的画面,因为低ISO的成像质量会更好!

但是高ISO同样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噪点,什么是噪点?就是拍摄过程中 传感器在把光线作为接收信号 先接收再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中的粗糙像素,这些粗糙像素是照片中不应该出现的干扰像素,噪点大部分都是因为电子干扰而产生的。噪点明显的照片就像是上面粘了很多颗粒一样,不过因为现在相机技术的进步,噪点已经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里了,如果不是放大到完整尺寸的话,噪点的情况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我们要合理组合它们三个的参数,以用来拍摄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画面!根据不同环境,不同的拍摄目的、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

例如,在一般需要用到闪光灯的暗光场景下,通过提高ISO感光度可以不使用闪光灯保留环境氛围。前面已经讲了通过控制光圈调节景深 也就是背景虚化程度,控制快门速度调节被摄体效果 需要即时定格画面就用高快门速度,需要运动感 也可以用低速快门,然后固定了光圈与快门速度组合得到的曝光,再与ISO感光度相结合 就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照片氛围表现。

如果是初学者,建议先调到m档,同样的拍摄环境,每一个参数挨着试一遍,很快就能搞懂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它们其实就是互相补偿的关系,根据自己的拍摄需要,首先保证哪些东西、然后牺牲掉哪些东西!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联系速删 谢谢!

单反相机完成拍摄时,光圈、速度和感光度的选择是保证一次拍摄准确曝光或满意曝光的三大“基石”,三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配合,实现“底片”上的曝光需求。

除了使用完全的“傻瓜式”模式拍摄外,每种拍摄模式之下都有单独对光圈、速度和感光度调整的可能和空间,可以在光圈、速度和感光度的最大与最小之间进行一系列、不同的调整,就是平常所说的加大光圈、减小光圈或提升速度、降低速度或降低感光度、提升感光度等等一系列指令。

我们可以对三项指标中的一项、两项甚至三项进行调整,也可以只针对其中的一项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就是实现正确的、合适的、满意的曝光。

第一、 调整的级别分类

早期的光圈大小分级是比较简单和粗略的,一般是按2.8、4、5.6、8、11、16、22的顺序排列,不同的相机范围不尽相同(以下的速度和感光度范围类似),从左向右相邻之间的实际光圈大小是2:1的关系。比如4的光圈与5.6比较,4的光圈就是5.6的两倍,而5.6的光圈就是4的一半,以此类推。

速度的分级排列是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从左向右相邻之间的两种曝光时间也是2:1的关系。

感光度的分级排列是50、100、200、400、800、1600、3200等等,从左向右相邻之间的两种感光度,左面的比右面的画质“高”一倍,但是就“感光能力”而言,却却是后面的比前面的“强”一倍。

但是,现在单反相机的精细程度和细化能力大为提升和增强,一般都是在原来的两个分级之间,“插入”了两个区分点,以适应更为精细的调整需求。

比如,就光圈而言,在原有的2.8到4之间,插入了3.2和3.5两个“节点”,实际上就是将原来2.8到4之间的“1”个档距等分成了三个区间,向右调整一次可以增加1/3,实现1/3+1/3+1/3=1的效果。

这样的分级说法,与原先的“加大一档光圈”或“减小一档光圈”似乎出现了冲突,出现了到底是“一级”还是“一档”的纷争。为了解决这一冲突,统一表述为“加大1/3光圈”或“减小1/3光圈”的说法就足够应对了。

就曝光速度而言,在原有的1/4与1/8之间,插入了1/5和1/6两个节点,在原有的1/60与1/125之间,插入了1/80和1/100两个节点,等等。虽然在数值上不一定是“三等分”的标注,但是实现1/3+1/3+1/3=1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

对于感光度ISO的分级方法与光圈和速度完全类似。

第二、 调整的实施跨度

如果我们将原来“一档”形容为“大水漫灌”的话,那么现在1/3档分级就理应叫做“小步快跑”。

是选择大水漫灌还是小步快跑,一般的使用体会当然是小步快跑更好一些,这样能留出更多的调整空间和比较机会,让最后的曝光更加精准或符合个性。

对于“大水漫灌”与“小步快跑”设置如何实现呢?办法就是进入相机的主菜单,找到“曝光等级增量”和 “ISO感光度设置增量”两个子菜单,分别放弃“1”而选择“1/3”即可

第三、 调整的最终确认

实际拍摄过程中的级别调整,到底是先小后大还是 “一步到位”呢,虽然没有具体教条的说法,但是还应以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佳,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选择不同跨度和级别,试拍几张,进行充分的比较和斟酌再行选择,等到经验老道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第四、 调整的扩展项目

除了上面提及的光圈、速度和感光度三 “大”项的调整之外,连同相机的曝光补偿、闪光灯的曝光补偿,也可以按照“小步快跑、比对选择”的原则谨慎实施,切不可搞“大水漫灌、一步到位”,这种思路也完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021-11-21

202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