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机一旦被对方战机火控雷达锁定,就意味着死定了吗?有何依据?

对基本上如此,因为导弹发展的速度要比战机快得多。

现代空战中被导弹锁定的战斗机能逃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首先说下导弹锁定战斗机的问题吧,也顺带着说一下现代空战的体系。

通常一枚导弹锁定战斗机会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由雷达系统确立目标战斗机的方位、告诉、航向、速度等数据诸元。

这是一步典型的军用雷达,可以探测和识别空中信号,当然如果对空雷达装在战斗机上面则是这个样子的:

雷达的作用是发出无线电波并根据回波计算探测到的物体方位、高度、速度、方向等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会传输至导弹内,为导弹提供一个初始航向信息。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导弹还没有锁定所要攻击的目标。

雷达一旦探测完毕目标后,会接通敌我识别系统进行敌我识别,甄选出友方之外的信号。

这时如果是一步老旧的雷达那么还会继续向火控系统提出请求,利用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

上图就是一个典型的火控雷达,这里面有一误区“火控雷达对导弹传输目标信号”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火控雷达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照灯,根据雷达的方位信息对目标进行强烈的很窄束的电磁波照射信号,这个时候目标由于反射雷达波那么在雷达系统上就立刻变得格外的“明亮”起来。

当火控雷达照射后导弹的导引头上接收到火控雷达的编码信息系信号后,导弹会向火控计算机传送已经锁定目标的信号。

同时导弹发射后向着已经“锁定”的那个明亮信号区域进行飞行。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战机被火控雷达持续照射,那么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导弹击中。同时如果战机在做出各种大G力机动后脱离了火控雷达照射范围那么导弹就会失去目标——战机成功逃脱。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就可以发现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一个缺点就是目标要被持续照射。陆基海基的雷达系统还好说,但是用在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发出的雷达波往往要随着战机的不断飞行和姿态变化改变方向,这样就决定了使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战斗机只能攻击起前方的一个锥形区域,并且在发射导弹后至导弹命中目标之前需要将机头随时对准目标战机。

我们比较熟悉的AIM-7麻雀式导弹就是一种典型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同时我们的PL-11(中国版的AIM-7)早期型号也是使用了半主动雷达系统进行引导。

由于成本很低,因此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也被大量装备。由于半主动雷达系统导弹在失去火控雷达照射信号的时候无法确定飞行方向,最早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装备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会爆炸自毁掉。后期则在半主动雷达系统的导弹上面装备了陀螺仪驱动的复合制导设备。在导弹接受不到雷达回波的时候继续向目标区域飞行,低进区域后如果寻的器可以找到目标后,继续引导。

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是特别有效,目标飞机在发现导弹来袭的时候一定会做大角度机动,这时早就离开了导弹上寻的器的作用范围。

后期对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进行改进,将探测雷达缩小装入导弹内部。

当导弹弹头上装入了这么一个小型的雷达系统后,导弹就升级为了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例如AIM-120。

火控计算机将目标诸元装订入导弹中后,导弹的弹头雷达进行启动对目标进行探测。探测到了后则向火控计算机发送锁定信号,导弹点火发射。一般的来讲导弹在发射后可以依据自身雷达系统进行引导,载机可以立刻转移针对下一个目标进行攻击,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发射后不管”。

由于导弹可以一直指向目标,那么目标很难逃脱导弹的雷达探测范围,因此只要导弹的机动性高于目标的机动性那么目标就很难脱离。

至于红外制导导弹基本上原理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类似,W君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导弹锁定战斗机后有多大的概率能够逃脱。

概率几乎为0。由于战斗机是人驾驶的,因此大部分战斗机可以做出的机动载9G以内。超过了9G人体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上面只有机械和电子元件的导弹可以轻易的做出40G左右的机动。因此战斗机如果和导弹比机动能力的话现在已经落下了几条街了。再说速度,战机目前最高速度为2.3马赫左右,但导弹由于质量远小于战机,又利用火箭发动机推动,因此速度是战机的2-3倍。速度上战机也不占有优势。结合着现代导弹的制导系统,战机在导弹面前就是一个待宰羔羊。所以说目前在导弹的攻击范围内只要导弹发射了,战机基本上就是必死无疑。唯一的能够寄托逃生的机会在于导弹自己的工况条件不利于导弹飞行。

所以电影里那种战斗机躲避导弹的情节在现实的战场里面是不存在的。

先从美军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说起吧,顾名思义反辐射导弹,就是对付雷达的导弹。这种导弹爆炸后能形成电磁辐射软杀伤电子设备。这种导弹是被动寻的,也就是跟踪敌方雷达发出的雷达波被动寻的。后来,敌方雷达发现“百舌鸟”后就紧急关机,来规避攻击。再后来,“百舌鸟”升级了,当敌方雷达关机失去目标后,就用比例引导法制导。这也许能当做是锁定后不能逃逸吧…

接着再说远程空弹,实际上远程空弹和“百舌鸟”类似,只能攻击预警机这样的目标。

中距空弹命中率高的原因,是因为目标没有发现被锁定,发现时太晚了来不及规避机动,才被击中的。

而近程空弹,大离轴角发射,而导弹的搜索范围相对于发射飞机的搜索范围,是非常有限的,离轴角越大越容易被目标甩脱!

听说过近程空弹的不可逃逸区没有?有不可逃逸区就有可逃逸区!

被导弹锁定目标,目标(当然是空优战机)只是凭借自身的高机动性就能甩脱导弹!

不要说现代飞机上有诛多的软杀伤手段了,如苏27上就有拖曳干扰源,主动干扰源和探空气球红外干扰弹等等等等…

切记,导弹不是万能的!导弹不是万能的!导弹不是万能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也是为什么有了远程空弹,还要中距空弹,有了中距空弹还要近程空弹,有了近程空弹还要航炮的原因!!!

另外,有人还说电视制导什么的,这种制导模式只适合攻击地面固定目标!如发电站,桥梁什么的。

如果,动了你的导弹奶酪,嘿嘿,欢迎留言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军用电子设备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战机,它们的机载电脑的计算能力可能还不如现代一台手持高级计算器,但新世纪之后或是升级过航电之后的战机,它们的电脑已经可以绘制3D图像了。雷达的发展也是如此,最先进的战斗机载雷达探测距离甚至能达到数百公里,而且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那是不是被现代雷达锁定就一定会死呢?当然不是,无论多么先进的装备一定有其弱点,用反雷达机动和干扰机,就有很高概率脱离雷达的锁定。

反雷达机动和干扰机都是利用雷达工作原理上的弱点发挥作用的。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雷达,它们都是利用发射和反射的电磁波工作的,测量目标的距离主要利用信号脉冲的发射和反射之间的时间关系计算,而测量角度主要使用此时天线的转动方位(机械雷达)计算。雷达分辨目标和障碍物时,主要依靠自己与目标之间的速度差,即相对速度高于本机航速的一定是目标(这代表目标在移动),否则就是障碍物。而如果飞行员在刚被雷达锁定时突然转向,让相对速度降低,就有可能被敌方雷达误认为是障碍物滤掉。

海湾战争的第一天夜里,伊拉克达乌德上尉驾驶一架米格25拦截美军机群,他利用米格25的高速度垂直扑向目标(此时相对速度最大),在遭遇护航的F14锁定时迅速将飞机拉起(此时相对速度骤降到零),就这样从十几架F14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了,甚至连E3A预警机都暂时丢失了目标。当美军再发现他时,他已经钻进F18机群,击落了一架F18。这也是伊拉克整场战争中唯一的空战战果。这个战术被称为“水平翻领”或“侧转”,至今仍是东方国家空军的一种基本防御战术。

还有其他各种战术,大多也是利用雷达的这个弱点。而且在实施这些战术时,飞行员还会搭配干扰机。干扰是利用电子手段发射特定的信号,被敌方雷达接收后使雷达产生错误的判断,达到掩护真目标的目的。干扰机分为最常见的自卫干扰和独立的支援干扰,分别采取不同的技术。支援干扰指的就是电子战机,它主要使用遮盖干扰,自卫干扰就是战机自身的干扰,主要使用欺骗干扰。

遮盖干扰就是利用特殊的信号破坏正常的反射信号,让雷达无法检出正常的信息,这种干扰会在雷达屏幕上产生大片雪花图像,主要是电子战机掩护本方机群时使用。欺骗干扰则是利用特殊信号让接收到的雷达错误判断目标的位置,能在雷达屏幕上模拟出一个或多个不存在的光点。

2021-11-26

2021-11-26